上海:观展“全年无淡季”之后

2024-06-03 07:02 来源:解放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欧云海)
首页 > 会展滚动 > 正文

上海:观展“全年无淡季”之后

2024年06月03日 07:02   来源:解放日报   

  一年四季都有精彩的展览看,在上海已成现实。来自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地的观展爱好者们下了飞机或火车后直达场馆,让寄存行李成为众多展馆入口处的一道风景。

  在布展、观展实现“全年无淡季”背后,上海在文旅深度融合方面积累了哪些优势,还需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浦江人才曹祎遐带来她的观察与思考。

  本报记者 柳森

  会展经济蓬勃发展

  可以积累这些优势

  城市周刊:连月来,五五购物节、上海(国际)花展、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等活动轮番登场,令市民应接不暇。你研究申城文创产业与创意经济发展多年,最近有无收获一些新的观察和感受?

  曹祎遐:今年,五五购物节已进行到第五届,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已经举办了三届,在办节的品质和口碑上,都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效应。活动的轮番上场更是促使政府、企业、商家、行业协会等,从不同层面持续深入地挖掘价值、追求创新。在近期一系列的逛展经历中,GAF上海插画艺术节(以下简称“插画艺术节”)的现场体验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GAF上海插画艺术节举办时正值五一假期,观众以年轻人为主。尽管设有“早鸟价”、儿童免费入场等优惠举措,但128元的正式单人票价也不低,却并没有阻挡“插画迷”们的观展热情。整个展览的规模几乎撑起了世博展览馆一楼的大部分区域,馆内的火爆程度也超过了我的预期。

  在展览布局方面,插画艺术节此番突破传统,采用了按主题组团的方式进行展位布局。处于展馆正中间的位置是大师特展区域,一站式集结了穆夏、莫比斯和戴敦邦三大特展。在特展周围,ACG二次元板块、动画人狂想曲“独立放映”单元、艺术市集等精彩纷呈。在互动区,不仅有绘本插画师、立体书设计师联合专业的少儿艺术空间带来互动绘本特展,还有大量的互动环节静候观众上前参与、一展身手。

  整个插画艺术节呈现出一种“深度爱好者嘉年华”的面貌。各种来自“兴趣内容社区”的玩法,不仅吸引了插画艺术的“深度爱好者”,也让很多没有那么深爱插画艺术的观众觉得“新鲜”“有趣”“一不小心就沉浸其中”。这让我不禁感慨逛展客群的素质在提升,深度爱好者社群的号召力、感染力巨大,也受上述场面的启发,对上海会展经济的蓬勃发展充满了信心。

  如今,上海市民几乎一年四季都有精彩的展览可看,一系列“大IP展”频频吸引来自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观展爱好者。可以说,上海举办会展在“国际性”“艺术性”和“创新性”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假以时日,相信这股热潮可以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文化消费流,进一步展现出上海在会展经济领域的亮眼“成绩单”。

  这些优势的形成,不仅有利于推动整座城市文化资源内存量、空间资源内存量的盘活,也将激发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上海在既有的资源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英国利物浦艺术节就是在该节步入成熟的过程中,开始深入地联动利物浦市内各类博物馆、艺术场馆、艺术中心。

  利物浦市等于是通过城市节庆的举办,把各种空间和流量给串联了起来。随着联动的深入,各种社会资源、空间资源,包括不少场馆的外部空间,都被积极地利用了起来。各类场馆的服务性功能、社会性功能都得到了拓展与延伸。

  此外,会展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可以提升市民素质,锤炼整座城市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交流、对话、互动的能力,还有望在长三角地区乃至更广泛的地域,形成更强的文化辐射力、综合性服务能力。

  文旅大联动

  需要练就哪些本领

  城市周刊:很多上海市民见多识广,在海外旅行时对当地文旅大联动、不时为外来的拜访者带来“不可预期的惊喜”印象深刻。要想实现类似的愿景,我们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和提升?

  曹祎遐:对标那些在文旅大联动方面做得较好的国际化大都市,尤其是对标他们的博物馆、文化展馆,我感到,我们在衍生品开发、场馆利用率、资源跨界联动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努力和提升空间。

  在衍生品方面,近年来,我们的很多博物馆、文化展馆十分重视,动足了脑筋,但总体感觉还是“差了一口气”。这个“差了一口气”,有时候体现在制作工艺的精致程度上,有时候体现在品类的丰富程度不足和内涵创新表达不够。

  对标先进经验,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大致可以包括:更深入地挖掘、细分、把握受众的消费需求;提升衍生品设计与工业生产技术能力之间深度联动的能力,让先进的工业生产能力为衍生品品质升级服务;让衍生品在实现使用价值、融入使用者生活的同时,体现出非一般的艺术感和艺术性。

  简单来说,衍生品作为一个复合信息的表达者,先进文化理念的传递者、启发者,不仅要吸引观众带回家,更要积极地解决“能够被持久地留下来”的问题。相较于其他产品,文创产品除了外观价值、使用价值,更具有“观念价值”。观众只有认同了衍生品所传递的故事和理念,才会去购买和持久地珍藏。有些衍生品被带回家后不久,就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除了令人遗憾,一定是在独特价值的挖掘上、在艺术感觉的提炼与呈现上,还存在可以提升的空间。

  在场馆利用率方面,不仅需要考虑单一场馆在常设展与临时展之间的灵活配比,还关涉整座城市能否在展览空间资源的梳理与充分利用上下一番功夫。

  如今,世人对于“博物馆”“展览”的理解拓宽了很多。对于上海而言,公共文化场馆的利用率正在不断提升。相较而言,主题类博物馆、私立博物馆尚未步入成熟发展的轨道。位于园区、商场的公共空间内的展览已逐渐多了起来,但尚未形成气候,品质有待提升。

  在资源跨界联动方面,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五五购物节、上海(国际)花展、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在徐汇滨江进行的城区级“三节联动”,配合信息梳理、亮点提炼、路线推荐、微信推送等宣传手段,吸引了巨大的人流量。

  五一假期首日,国内首个线上线下联动的喜剧节——“轻轻松松喜剧节”在上海文艺地标上生·新所亮相。备受年轻人喜爱的脱口秀、默剧、小丑剧、魔术脱口秀,搭配户外艺术家互动装置、潮牌展览和吃喝玩乐一体的创意市集,组合成为独特的“喜剧街区”,为市民、游客带来丰富、多元、立体的假日体验。

  通过这两个范例可以看到,室内与室外联动、线上与线下联动、城区级的多节联动挺受市民欢迎。这样的联动方式,不仅为参与者带来复合的文化体验,也因时时带来“不可预期的惊喜”“超越想象的有趣”,满足了参与者对知识、情绪价值等“稀缺资源”的渴求。

  无论是衍生品开发,还是场馆利用率、资源跨界联动,都是“文旅大联动”的必要条件,更是文旅产业各利益相关方都需要苦练一番的内功。

  紧跟市场也会有瓶颈

  求生欲一定要强

  城市周刊:一些市民在海外旅行时,经常可以在一些专为游客设置的公共信息处,甚至是遍布街头的连锁便利店,领取设计精美的文旅信息印刷品。有的通过单页呈现,有的以艺术季、艺术节、地方特色等主题进行信息组团,信息量很大。这对我们有何启发?

  曹祎遐:公众看到的是“信息门户”,背后是大量的信息查询、整合、发布、推送工作。信息和资源的精细梳理与供给背后,需要制度上的顶层设计。

  过去,我们总以为,类似的事务需要政府积极作为。事实上,有了顶层设计的指引之后,政府无须亲力亲为,完全可以邀请第三方组织、行业协会等来集结、汇编这些信息,进而设计、搭建枢纽型在线信息平台,或聚焦于一些更具体的主题、项目、个案,设计专门的文旅信息纸质单页等。

  类似枢纽型信息平台的搭建,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进而高效地聚集更大的信息量,避免信息的零散化和低效传播;另一方面,类似平台的存在,会在无形中倡导各种活动,为长期运营和底层数据库的构建打下更扎实的信息基础。

  活动的主办方一旦脑海中有了把活动长期做下去的愿望和意识,他们就一定会在活动的黏性和服务性上下功夫,对自己各方面的工作提出较高的要求。

  一年又一年地实践、积累下来,一些活动可以固定下来,一部分活动信息可以沉淀、堆叠、针对性地推送给某些受众,一些受众的需求可以深挖、形成全新的活动创意……这不仅可以在信息化工作和文旅事业持续发展之间形成某种良性的互动与循环,也可以为一些系统性解决方案的出炉提供决策依据。

  城市周刊:你特别强调这项工作的系统性。

  曹祎遐:是的。从客观规律而言,做文化事业,求生欲一定要强,不是“诗与远方”就能够承载的。既要有自己眼下的选择和定位,也要有长远的考虑和准备,形成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意经营战略。总按一条艺术道路往前走,发展的空间、格局会变小。总按某些市场的规律往前走,不突破它的瓶颈,未来的发展空间肯定也会萎缩。

  毕竟,消费的热度有一定的周期性,时高时低,有时还会有一些不可预期的变化发生。但作为公共文化场馆、展馆,可以通过系统性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制定,争取至少在365天这一个周期内,甚至是在更长的时间内,把消费曲线拉平。再在拉平曲线的基础上,不断地推动自身实现更长远的高质量发展。当然,在此背后,有没有自身的造血机制也非常重要。

  在国外,有一些博物馆的运营已经经历了一百年以上的考验。为什么经历了一百多年,它们还能将运营维持在一定的水准之上?除了文化使命、责任担当,一定离不开必要的求生欲望,离不开把资源有效利用最大化。而在摸爬滚打的过程中,各种“修修补补”“不断创新”不仅体现为资源的集约化利用,还能够反过来凸现办馆事业本身的历史感。这样的经历和故事,也是博物馆管理、运营团队一笔宝贵的财富。


(责任编辑: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