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黄晓慧
这周,爱书之人期盼已久的上海书展如期开锣,1267项阅读活动再创数量新高。
回看今夏,上海的展会活动可谓好戏连台、盛况空前:一艘满载时尚梦想的“路易号”巨轮停泊南京西路,一条百年老街变身“深夜食堂”,一座沉寂多年的复兴岛成为二次元狂欢的“痛岛”……这些“沪上盛事”,不仅创造了日均10万人次的客流,更以文旅商体展融合的模式,找到了“流量变留量”和“看展促消费”的密码。
这些现象级活动的举办,不仅反映了上海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磁吸力,也给办好展会经济一些启示:关键在于把握“三个度”——创新高度、服务温度、治理精度。
创新,让展会经济打开新的蓝海。路易威登以“巨轮”之姿“驶入”时尚商圈的创举,突破了传统品牌展销的商业体模式;小红书在复兴岛打造的“Red Land”活动,将工业遗存与二次元文化成功嫁接,为精准画像的粉丝群体带来全新的沉浸式体验。新消费场景持续刷新眼界,说明上海展会经济已从单纯的产品展示向场景营造、体验升级、文化浸润转变。
创新不仅体现在内容形式上,更在于跨界融合的深度。静安区围绕“路易号”整合周边文旅资源,推出“静安乐购之旅”系列活动,激活全域消费场景;杨浦区联动五角场商圈设置“痛车”专线,形成活动辐射效应。用好用足展会资源,形成“展会+”的联动,由单点活动拓展为消费网络,实现了票根经济的乘数效应。
服务是展会经济的底色。在南京路步行街,一个细心观察带来增量——黄浦区干部发现夜经济活跃与老字号闭店的反差,推动老字号延时经营并首次设立外摆位,带来5%-15%的销售增长。优质服务需要政府部门以“店小二”精神,贴近消费者和企业的需求,做精做细服务保障。静安区对“路易号”项目快速做出“价值判断”和“技术判断”,坚定支持企业创新。当政府服务与企业创新同频共振,就能释放出市场活力。正如静安区干部谈到3个月让“路易号”项目落地的感言:好的营商环境就是企业能从政府的服务中感受到市场的温度,从而信心倍增。让企业对市场有信心,这是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
治理是展会经济繁荣的保障。面对单日17万人次的超大客流,南京西路街道迅速组织人员徒手清运垃圾;为保障复兴岛居民就医需求,定海路街道安排专车接送——这些细节彰显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超大城市的展会活动,考验的不仅是城市海纳百川、包容创新的度量,更是风险管控和应急处置水平。精细化治理,既需要科技赋能的大数据预警,也离不开基层工作者快速反应、及时“拉起人墙”的担当精神。
“国际范”与本土文化的交融,“闯”市场的多元主体与“创”服务的精细匠心相得益彰,构成了上海消费市场的独特竞争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展会经济功不可没。“路易号”首月即南京西路商圈日均客流同比增长62%,周边区域的主要商业载体与沿街商户消费同比增长51.1%,“Red Land”拉动滨江商圈消费增长142.4%,印证了现象级的展会活动对消费的强劲拉动作用。
当前,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愈发凸显。展会经济已蜕变成为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推动城市更新、展示文化自信的多功能平台。未来,上海还将进一步发挥展会经济的平台优势,支持更多“首展”“首发”“首秀”落地;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创新业态提供更包容的发展环境。唯有持续提升展会的创新高度、服务温度、治理精度,才能撬动消费升级,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