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3日讯(记者 郭文培 梁木)“越来越多的外国民众更加相信中医药、认可中医药。中医药服务贸易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举办的中医药服务贸易国际合作论坛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司副司长陈淑娟介绍,中医药目前已传播到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纳入16个自贸协定,建设了30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和一批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正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其服务贸易已成为推动外贸新动能和全球共享健康的重要领域。这一变化,在本届贸会上便有生动诠释。
文化先行
现代化玩法让中医药“潮”起来

中医药理念与服务正从医疗场景向群众衣食住行生活场景延伸。在展馆里,中医代茶饮品、网红中药手串、杏花疏影暖香炉、泗水砭石按摩梳等中医文创产品琳琅满目,颜值与功效兼具,文化内涵与保健功效并存,吸引游客驻足购买体验,这其中,更是有很多外国友人。
山东省中医院中医生活坊主任杨萌介绍,本届服贸会上,巴西代表团参观了该中医生活坊。巴西代表团对中医生活化表现出浓厚兴趣。代表团成员在参观过程中详细了解了中医养生理念、传统疗法创新实践及健康生活方式推广等内容,并体验了部分中医生活项目。交流期间,巴方代表高度赞赏中医“治未病”的智慧与生活化应用模式,主动交换联系方式,表达了进一步探讨合作可能的意愿。
上述案例,生动展现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吸引力,也为推动中医药与国际健康需求相结合提供了新契机。“中医药走出去其实是文化先行。”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标准化办公室主任兼中药部副主任柳燕表示,以生活化、现代化方式推广中医药,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举措。本届服贸会上,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也启动了“岐黄无疆——全球中医药文化传播与产业促进行动”,旨在让中医药文化更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
共建共享
中医药服务落地生根惠全球

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吸引力,进一步转化为服务贸易合作的实际成果——本服贸会上,多项国际合作签约落地,推动中医药服务本土化发展。
健康卫生专题今年特别设置了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展会首日,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在“中医药服务贸易国际合作论坛”发布重要合作成果,分别与中国技术交易所及巴西中草药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与巴西中草药学院合作,旨在开展中医药国际培训、课程共建、临床实践合作,共同推进中医药在巴西及南美地区的规范化、本土化发展,共同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为中医药国际合作注入新动力。
谈及中医药服务贸易,西苑医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主任贾冠春表示,西苑医院落实大国承诺,坚持“授人以渔”,连续15年开展中医药援外培训工作,并在2025年开拓性举办境外培训班,也是拉丁美洲首个系统性中医药培训班,成果丰硕。至今,累计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94期,为全球近100个国家培训了3000余名医疗卫生领域官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医院组建了首支整建制中医援外医疗队赴柬埔寨,累计诊疗2.2万余人次,并成功建立首个国家级海外中医门诊,有关工作获中柬两国政府多项奖励。
“针灸、拔罐等一些立竿见影的项目,国际认可度非常高。比如,现在有很多国家,他们把针灸服务也纳入到报销范畴,像我们国家的医保一样。”柳燕说。
以医带药
中医药产品出海擦亮中国制造硬实力名片

以医带药是中医药产业走出去的重要举措。作为中医药“出海”先行者,同仁堂在服贸会上的国际合作成果亮眼。9月10日,在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创新成果发布活动上,同仁堂集团总经理邸淑兵接受了柬埔寨王国卫生部国务秘书宋文达递交的安宫牛黄丸品种注册文书——该产品自2025年2月启动注册,4月完成材料报送,仅用半年时间就得到了正式批复,进一步推动国际合作落地。9月11日,中医药主题日暨第十届海外华侨华人中医药大会上,同仁堂与乌拉圭国家肉类协会签署传统医药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中药材原料供应、传统医药产品推广、保健产品资源可持续开发等领域深入合作。
同仁堂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同仁堂国药公司已在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60多家零售终端,涵盖药店、中医诊所、养生中心,在香港大埔、新西兰奥克兰设有生产加工厂,累计注册品种品规超1200个,其中愈风宁心片成功在欧盟以药品身份注册,生产线通过ISO22000、香港HACCP及欧盟GMP等多项国际认证,直接服务全球5000多万民众。
“当前,国内大型龙头企业纷纷带领产品在国际上进行注册,欧美、东南亚等地区,注册的中医药产品越来越多,且得到广泛认可。”柳燕说,“国际注册产品不仅仅限于药品,还有天然膳食补充剂。”
以医带药、文化先行。服贸会已成为中医药走出去的成果展示台,推动“全球共享健康”的愿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