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冗长的开幕致辞,减少繁琐的办会流程,10月17日至19日举行的2025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持续改进办会模式,更加务实高效。
本届博览会采用市场化办会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力量,集聚数据要素,加速构建数字产业生态,吸引更多创新力量布局河北数字经济新赛道。
开门即见前沿科技,转身便是无限商机。
走进展馆,来自市场和企业的蓬勃活力扑面而来。AI机器人自如穿梭、虚拟展厅引人入胜……一批来自全球的“黑科技”集中亮相。在这里,企业站C位、唱主角。
目光锁定前方的苹果,机械臂灵活抬起,双手配合,精准摘取。在北京伟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区前,一台人形机器人行云流水般的采摘动作,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拍照。
该公司技术工程师郝业勇介绍,这是他们推出不久的智能人形采摘机器人,融合了双目立体视觉技术、手眼伺服技术和自然学习算法,能实时感知环境、定位果实、判别果实成熟度并精准采摘。其中,定位果实精度偏差小于1毫米。
目前,这款机器人已经在雄安新区的一家智慧采摘园应用,成为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实用利器。
河钢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展台前,同样气氛热烈。公司产品经理申浩正在向客户介绍“数据要素×”大赛河北分赛的获奖作品——多能源介质智慧管控与协同调度优化平台。
“这个平台通过‘大模型+小模型’双擎驱动,可以实现能源调度指令及策略的自动生成,驱动能源调度从经验到智能的跃升。”申浩说,平台已在河钢集团邯钢公司、敬业集团等企业取得了应用实效。
另外,在深圳赛爱宁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展区,观众戴上VR眼镜,可一秒穿越回红军长征时,沉浸式感受历史的重量与温度。
“目前,我们推出的《跟着走长征》等3D沉浸式大空间作品已落地石家庄解放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等多个红色教育展馆和基地。”该公司运营经理刘秋瑾表示,会后,公司将与石家庄织音1953园区洽谈合作,促进项目落地。
从“花样”机器人到“百变”大模型,5万平方米的展区吸引了全球1060家数字经济企业参展,展示引领性的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产品。
为了让这些成果被看见、能落地,博览会还精心策划了行业交流、成果发布、路演对接等活动。
10月19日下午,数字产业生态馆路演区,来自沧州的世窗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部门经理杜春超刚结束世窗中医健康大模型的路演,就被2家投资机构负责人围了起来。这些投资方很看好大模型的发展前景,纷纷表达了投资意向。
“路演对接活动不仅给了我们展示的舞台,更为产品打开了知名度和合作通道。这一趟行程,很值!”杜春超说。
精准匹配,让流量变“留量”。
10月19日上午,伴着此起彼伏的洽谈声,国际跨境贸易与数字发明创新馆的外商采购团对接区举办了最后一场对接活动。
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家海外采购商与河北上百家企业开展了“一对一”交流合作。活动即便接近尾声,交流热情依旧不减。
这两天,对接区人气爆棚,每天都有400多人参与洽谈。河北企业纷纷报名填表,出海意愿非常强烈。
为了让站在C位的企业真正唱好戏、见实效,本届博览会下足功夫,集结全球范围内的实力买家,创新组建买家团,与河北企业精准对接,助力冀品出海。
来自也门的买家阿卜,与河北的6家公司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阿卜计划为中东客户采购一批医疗器械。令他惊喜的是,在与石家庄的一家企业表达了看样意愿后,对方当晚便将样品送至他所住酒店。
“这样的诚意让人感动。”阿卜说,会后,他将到企业实地调研并签订采购协议。
来自马来西亚的买家林爱玲则激动地表示:“没想到,河北产业这么丰富。”
此前,林爱玲一直与白沟的箱包企业有贸易往来,通过参加本届博览会,她发现了更多与河北合作的商机,也“种草”了许多产品。接下来,她准备到河北各地实地调研,拓展合作领域,同时也期待河北的企业赴马来西亚设展,实现长期共赢。
据统计,博览会期间,仅外商采购团对接区预计达成交易额超3000万元,让展会流量真正转化为合作“留量”。
“以往,展会结束,热度可能就断了。这次,我们要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产业赋能平台。”博览会组委会主任张天龙表示,本届博览会同步搭建了数字孪生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展示与对接,让合作在展后持续。
企业站C位,并不是“谁花钱谁办事”的简单逻辑,而是思维与机制的深刻转变。未来,“月月有展、周周有会、城市轮动”将成为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的新常态。(河北日报记者 解楚楚 贾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