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5日,第五届中国青海国际地标节发展大会将在青海举办。大会以“解码高原地标价值,共绘文旅融合新篇”为核心主题,汇聚各界力量,搭建地标资源价值转化与交流的高端平台,为青海地标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青海作为青藏高原的核心区域,拥有“中华水塔”三江源、中国最大内陆湖青海湖等稀缺生态资源,孕育了热贡文化、河湟文明等多元人文遗产,更培育出品类丰富的特色地标产品,构成“自然-文化-产业”三位一体的地标资源体系,为大会提供了深厚的价值基底。
在生态地标领域,青海以“五大生态板块”构建起全球稀缺的生态地标集群。三江源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2023年区域GEP核算突破5.2万亿元,成为生态价值量化的典范。青海湖通过多年生态修复,实现裸鲤资源量从0.26万吨增至2024年的12.75万吨,鸟类种类达282种。祁连山生态修复区与柴达木盆地的盐湖、雅丹地貌,则共同构成了“瀚海奇景”的核心元素,其中茶卡盐湖创新设置“盐工技能大比拼”等非遗体验场景,年接待游客量持续攀升 。这些生态地标不仅是自然遗产,更成为青海生态旅游的核心吸引力,2025年前4个月,青海接待游客已达1350万人次,同比增长22.7%。
人文地标领域,多民族文化交融造就了独特的文明景观。青海更通过“非遗+旅游”模式实现文化活化,热贡唐卡通过工艺创新成为互联网爆款,土族盘绣融入现代设计,西宁市“豹街”以雪豹文化元素打造网红夜市,展现高原烟火气 。目前,青海已建成3个国家级、5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文旅融合提供了丰富素材。
在地标产品领域,青海构建起“生态赋能+品牌引领”的发展格局。依托3.35亿亩有机草原监测面积的资源优势,全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达1298个,48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青海牦牛肉实现供港准入,冰鲜藏羊进入澳门市场,“青海三文鱼”带动出口增长12倍。同时,特色文旅商品持续创新,昆仑山符号转化的生活美学产品、《昆仑图志》文创系列等,形成了“从生态资源到消费产品”的完整价值链条。
据悉,本次大会指导单位中国地理标志品牌文化节组委会;主办单位地标节(北京)控股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单位中国地标节万里行(西部)运营中心;承办单位熙铉承光(青海)文化科技有限公司、青海噶哇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青海浩云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
本次大会结合青海资源特色,高端智库论道,破解地标发展核心命题,多业态融合模式为样本,解析地标产品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路径,为县域地标经济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