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至11月1日,2025无烟城市建设北京国际论坛在北京举办。今年是《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第十年,本次论坛以“无烟城市建设策略与经验”为主要议题,由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主办,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和无烟草青少年行动基金北京代表处支持。
来自国内外控烟专业机构、世界卫生组织、无烟草青少年行动基金等单位的控烟项目专家,相关行业和社会组织代表齐聚北京,共同参与控烟分享和讨论,共商推动全球无烟城市建设的创新路径。
两天六大主题 聚焦多领域展开
论坛围绕“无烟之路回顾”“无烟城市多维效益”“立法与执法实践”“多方参与共治共享”“烟草税促进健康与财政双赢”“MPOWER全球进展”六大主题展开。通过主旨报告、圆桌讨论等形式,多角度交流分享国内外控烟工作经验和策略,推动无烟环境建设有效落地。
论坛特别设置观摩环节,组织与会代表现场考察北京“无烟楼宇”和“无烟景区”社会共治模式,体验控烟志愿者“随手拍”数字平台与AI巡检系统,近距离感受超大城市无烟治理的“北京方案”。
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会长肖丹表示,十年前,《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十年来北京控烟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如今,我们也希望更多地借鉴全球控烟领域的先进经验与进展,持续提升城市公共健康水平。
无烟北京十周年 人群控烟相关健康成效显著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刘晓峰在发言中介绍,《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十年来,相关健康指标改善成效突出,控烟工作带来的健康保护效应已显著显现。2025年,北京市15岁及以上成人吸烟率为19.2%,较2015年《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累计下降4.2个百分点。各类室内公共场所二手烟暴露率与《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前相比均有改善,酒吧等娱乐场所和餐馆下降幅度最大。成人戒烟率增长近一倍。同时,《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10年进一步增强人群健康保护效应,共避免了近50万人因急性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儿童哮喘的住院风险。
控烟关乎长远 利于持续发展
谈及“无烟城市的多维效益”主题,与会嘉宾根据实践进行观点分享。
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副会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郑榕介绍,基于2010-2022年CFPS数据研究测算,《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十年来,在降低吸烟率的同时,也产生了显著的宏观经济收益。研究显示,该条例通过减少烟草消费有效降低了社会医疗支出,为首都带来了可观的净经济效益。
通过检索相关692项相关研究,大多数研究显示全面无烟立法不会损害经济,甚至可能带来积极收益。尤其在酒店行业,该政策实施后收入稳定或有所增长,客户满意度与员工健康水平同步提升,进一步印证了其积极经济影响。
首善之都 控烟进入2.0时代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主任王辰在向论坛发表的线上致辞中表示,吸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建设无烟城市是解决吸烟这一公共卫生挑战的关键举措。他指出,北京早在十年前就已通过立法推行控烟,为全国城市控烟工作发挥了示范作用。同时,他提醒,无烟城市建设还需建立无烟体系,并获得科学与医学层面的专业支持。
无烟草青少年行动基金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无烟草青少年行动基金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芮兰达在视频发言中表示,北京通过降低吸烟率和保护市民免受二手烟危害,为全球提供了实践参考。
据介绍,自北京市于2015年施行了全面无烟法规起,我国24个省份出台省级控烟相关法规,全面无烟法规保护人口比例不断提升。
在无烟北京十周年与《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正式生效20周年之际,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说,北京作为中国首个因通过并实施全面无烟法规而荣获“世界无烟日奖”的城市,十年来所形成的经验表明,在有力领导与社会协同下,无烟法规能为健康与环境带来多重的积极效益。
与会嘉宾表示,期待北京引领无烟城市建设,持续监测无烟政策的健康和经济收益,在挽救生命,保护健康方面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