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届贵州牛业国际论坛在贵州省凤冈县举办。此次论坛由贵州大学主办,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当地政府代表、全国各地的涉牛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为山地特色肉牛产业发展“把脉寻方”,推动肉牛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
据介绍,凤冈县牧草资源可利用面积达22万亩,土壤富含锌硒,且拥有黔东北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发展山地特色肉牛产业资源优势突出。近年来,凤冈县聚焦种源培育难题,加大与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的“产学研”合作,在纯种和牛胚胎移植技术、贵州黄牛选育提纯等方面取得突破,解决了高品质山地雪花牛牛犊不足问题,逐步形成以家庭牧场、自繁自养、种草养牛为主的“三为主”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全县肉牛综合产值达20亿元,拥有适度规模、效益良好的家庭牧场600多家。中国贵牛科创园落地凤冈县,将进一步发挥研究院、科技小院、饲草试验基地、实验牛场等机构集聚优势,通过科技支撑、产业集聚、技术示范、人才培养为凤冈肉牛产业赋能,协力打造优质“凤冈山地雪花牛”品牌。
学术报告环节,来自中国、英国、日本等10个国家的15位专家依次作主旨报告。专家指出,我国肉牛产业正面临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市场波动等多重挑战,但也迎来政策支持、消费升级、科技发展等重大机遇。专家建议,为肉牛产业纾困,需要从核心技术突破、产业模式创新两方面发力,在努力提质、降本、增效的同时,结合全产业链一体化新模式,实现未来牛肉产业的消费多元化、生产高效化、产品溯源化、产业协同化、竞争全球化。专家强调,贵州的常规饲草料资源不足,但非常规饲草料资源种类和数量较为丰富,其分布和存在形式非常适合于发展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的贵州山地特色生态畜禽产业。要解决低成本优质饲(草)料供给问题,需遵循“草畜结合、草畜配套、草畜平衡”原则,他建议选择高产优质牧草饲料作物新品种,加大秸秆等本地特色资源的饲料化开发利用,实现区域饲(草)料自给自足。
结合会议讨论成果与地方实践经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生态是肉牛产业的支撑力,科技是肉牛品质的驱动力,三产融合是产业增值的突破力,联农是持续发展的向心力,品牌是走向高端的竞争力,多方协同发力,促进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