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贵周:苗族芦笙舞蹈传承人

2013年07月15日 17:4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余贵周,男,出生于1965年2月14日,丹寨县排调镇麻鸟村三组人,初中文化程度。被评为中级工艺师,民间艺人称号。1999年8月至2001年10月余贵周在贵州省黄果树景区参加旅游接待文艺演出;2001年11月在麻鸟村务农至今,主要是传承苗族芦笙舞蹈和芦笙制作技艺。

 


余贵舟在制作芦笙


    余贵舟的主要代表作有:苗族锦鸡舞、芒筒舞、铜鼓舞、芦笙舞、四滴水芦笙和多管芦笙制作等。余贵周既是跳芦笙舞的高手,也是制作芦笙的名师。在麻鸟,吹奏芦笙、跳芦笙舞是男子普遍都会的;而会制作芦笙的,则只有十余人。

    锦鸡舞在苗族十二年一次的隆重祭祖活动中担当重任,是节日娱乐表演的重要内容。婚庆、迎客礼仪、青年男女的“跳月”,都依托锦鸡舞来进行。舞蹈表演、芦笙吹奏都具有巫文化、农耕文化、山地和少数民族文化、无字文化等特征。锦鸡舞表现了苗族人民温和娴静的性格,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精神状态,凸显着苗族人民古老而绚烂的审美追求,是民间舞蹈中一枝烂漫的山花。

    锦鸡舞是麻鸟一带苗族的传统祭祀性舞蹈,是苗族芦笙舞的一种。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东方,经过漫长的迁徙到达丹寨县定居后,他们开田、打猎,充饥度日。锦鸡帮助他们获得了小米种,锦鸡就成了他们的命运吉星。于是,他们仿照锦鸡的模样打扮自己,并模拟锦鸡的求偶步态跳起了芦笙舞。锦鸡舞充分体现了苗人对鸟图腾的崇拜和向往。麻鸟人对锦鸡舞的热情特别高涨。节日里,男子在圈中作先导吹奏芦笙,女子着盛装跳锦鸡舞步。2004年吃新节,跳锦鸡舞的苗族女子,年长至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年幼的有四五岁的小女孩,还有背着孩子的妇女也来参加。余贵舟等男子芦笙队,则一直在场上吹芦笙,并不断切磋芦笙技艺。麻鸟村七八十位苗人一直跳到晚上十二点多,直跳到大家的动作完全整齐划一还不愿散去,最后村长怕影响第二天的活动只得拉了电闸。在数千年的传承与创造中,锦鸡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独特的“四滴水”芦笙;自成体系的百余首芦笙曲;舞蹈动作中腰、肢、臀、膝、步等起、承、转、合的韵律,与“滚山珠”等其他芦笙舞风格迥异。因为余贵舟是做芦笙的高手,并且又曾经在黄果树参加表演,所以余贵舟的熟谙芦笙音律,吹奏技艺精湛,舞蹈动作娴熟优美。以上几个方面的特色融会于一身,浑然天成。这是一般只会芦笙舞蹈的男子所难以企及的。

    麻鸟村的芦笙艺人主要是余贵舟家三弟兄。余家做芦笙已经6代人了。做芦笙要会打铜做簧片,要会校音,还要有好眼力,好手法。一年可做七八套,一套有十多件。余贵周的父亲、芦笙师傅余富泽是2000年去世的。余贵周说:“父亲做芦笙时并不教我们弟兄,而让我们自己做。父亲的手艺特别细致,但他不教也不说,我们只是跟着他,他做什么我们也做什么,他怎么做我们也怎么做。我们的规矩是传男不传女。我只有两个女儿;而我的三伯有两个儿子,三伯又不会做芦笙;我现在就教他的两个儿子。我只教侄子选竹子,这是最重要的。我做簧片也让侄子做,但我不说,让他自己去体会,这样他动了脑筋,才能变成他自己的手艺。要是我说多了,他不动脑筋又做来吹不响,还以为我骗他。”余贵舟认为,这种传承方式是符合苗族民间芦笙制作规律的。

 


余贵周(左一)在传授技艺


    余贵周的三哥余贵学说:“我只会做6管的芦笙和大芒筒,弟弟余贵周能做16、18、24管的芦笙。他是去跟黄果树的金瓯老师学的。”

    余贵周对自己则有一个非常朴素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我哥哥比我先学,但做不过我。他们的手法与我不同,没我的芦笙响。芦笙最多的有26管。我可以做16-22管的芦笙,23管以上的就不会了,因为我没有系统学过音乐。”这也充分体现了苗人诚实的本色、高尚的艺德。

    余贵舟又说:“做芦笙是很辛苦的。做芦笙要用苦竹。麻鸟当地的竹子竹节太短,不能用,从前都是走路到榕江去买竹子扛回来,要选那里长了五六年、七八年的老芦笙竹,一两年的嫩竹子音量不行。要竹节长的才好做。做芒筒(单管芦笙)要用水竹。竹筒要薄的好,厚的气流小了,不好。我一到那里,先和对方寨上的支书、村民组长联系了,就自己去砍竹子。主人家随便我们挑选。选好后付钱,砍断了挑回来。一挑四五十斤,我哥哥是走路挑回来,路上要走半个月。我坐车去一趟也要花上一个星期。当年砍的竹子要翻晒,到第二年才能做。榕江、雷山的都来买我们的芦笙,都匀的、省艺专的也来买。我父亲在世时,新疆的都来买他做的芦笙。”

 


芦笙制作过程


    1999年余贵周组织本村队员协同县代表队、参加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比赛分别荣获一、二等奖。自编自排的“苗族锦鸡舞”节目参加文化艺术节演出,多次荣获一、二等奖,在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中协同吹芦笙伴奏演出获得金黔奖。

    余贵舟可根据用户需求而生产芦笙。他生产的芦笙、芒筒参加2006年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活动中,分别荣获县级“民族风格奖”、“最具民族特色奖”和黔东南州“黔东南名匠”称号。

    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黔东南信息港)

(责任编辑:xutribe)

编辑推荐
伦敦举行“变装冬泳”
各地举办圣诞老人联欢
台中举办泰迪熊展
澳门回归15周年气氛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