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多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似与诗句“我爱高山近太阳”十分贴切,每当村寨来客,热情的苗族人民都会用酒拦路、拦门的礼仪迎接尊贵的客人。穿着盛装的苗族少女,用醇香的米酒和动人的歌声表示欢迎,相与同乐,洒脱粗犷的小伙子吹起芦笙,迎客进寨。
通过了解苗族的历史,就会发现,由于种种历史因素,苗族聚居的地区地理位置相对闭塞,生活条件也比较落后艰苦,但是苗族服饰却锦绣繁花、盛饰俨然,并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由于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历史状况,使得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了文字部分的表意功能。例如苗族服饰挑花图案中,有两种图案分别叫做“弥埋”和“浪务”,前者意为“大马”或“骏马”,后者意为:“水浪”。“弥埋”图案由勾连纹、塔状纹、三角折曲纹组成。“浪务”图案由半抽象的纹饰组成,据说,图案上方的两道三角曲折弯道是指苗族在迁徙过程中渡过的大河,下方是花浪纹。
由于时间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只能“一斑而窥全豹”,无法完全解读这些图案或符号背后的真正含义,但这也正是苗族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另外,苗族服饰图案是伴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而且至今仍应用于本民族日常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而且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来历也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对世界意义的解释。
苗族的不同支系有不同的服饰制度,不仅有性别之分,而且在男女服装中又根据年龄细分为中青年、老年服饰、未婚与已婚服饰,而且大多数地区的服饰还有常服与盛装的区别。一般说来黔东南地区清水江、都柳江两岸妇女的盛装衣裙,更多的保存着浓厚的民族特色,雷山地区妇女便装经过改进,体现的是传统的民族文化和近代物质文明相结合的特色。这些不同服饰上不同的图案形式成为表明自身支系及身份的符号,例如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服饰图案以蝴蝶和龙纹为主,都柳江流域的一部分苗族以鸟为图腾,他们的盛装上布满鸟纹,俗称“百鸟衣”。造成这种图案上的区别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与苗族各个支系迁徙的历史、居住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审美趣味等都有密切的联系。这部分苗族以鸟自称,并且将鸟作为本民族的图腾,也可能最早来源于古代东方“夷”民族的鸟崇拜。正是这种对鸟的极度崇拜,造就了苗族服饰上各种生动、质朴、简约的鸟的艺术形象,绣满鸟纹的服饰图案正是以稚拙、概括的鸟纹形象向我们透露了这部分苗族的族源信息,“百鸟衣”则成为对鸟崇拜的集中体现。
苗族服饰上最常见的纹样是动物形象,其刺绣、织锦图案中对龙与蝴蝶的大量描绘,许多半人半兽的纹样,如人头龙、人头蝴蝶、人头兽、人头鸟等,反映出人类早期以渔猎为主的原始生活状态。
总之,苗族在服饰图案形式上拥有自己的“长江”、“黄河”、“城池”、“骏马飞渡”,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壮丽辉煌的“精神还乡”。(“一节一会”官网)
(责任编辑:xut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