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在线访谈

001.jpg
用专业力量激发调度大型活动信息传播
对于很多大活动和大事件,不仅仅要完成对各方面专业力量的整合,还要实现对其传播层面和信息层面的有效运转。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新媒... 详细>>
本期嘉宾

张豪

现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新媒体与网络经营系;兼任中国广告博物馆运营总监、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广告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时间:2015年10月21日

会展中国频道和会展人微广播联合出品

文字实录

时间:10月21日20:30-21:30 #会展人微广播#微信群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分群同步直播。

 

王涛:各位群友大家晚上好! 我是群主王涛,感谢大家在又一个周三之夜的真情守候!充实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微广播也伴随着大家从盛夏走到了深秋。季节交替,会展人的交流的气氛却热烈依然。对此,我们作为平台搭建者,也深感欣慰,并有为大家服好务的动力!今晚第六期会展涛客嘉宾很神秘,大家也很期待“跨界”交流。那就有请周宇宁主编继续主持会展涛客,首先感谢嘉宾,相信大家也能尽兴!

 

周宇宁:谢谢群主!中国经济网各位网友们,微广播的各位群友们,大家晚上好!今夜北京秋雨微凉,但我和大家一样对20:30开始的第六期微广播内容非常期待!

先让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上期内容。我们做了一个特别的话题《主办认证下工程资质对会展业有何影响?》,第一次尝试了多位嘉宾多地参与,效果很好。专题和网上传发情况也非常好专题和网上传发情况也非常好。今晚我们邀请到的是一位特别的嘉宾,他不是我们会展业界的人士,却对大型活动的传播有强大的运营能力。本月初,我在一个由政府主办的论坛上以媒体的身份充分体验了这种强大,可以说,让我这个从事会展媒体12年的传媒人+会展人大开了眼界。这是我选的两个小点,只有在现场很子体验,你才会充分感受到,什么高一个强大、超速的、整合的新闻中心。一个大型活动应该是这样传播的。下面,就以我们会展人最热烈的掌声和真诚,有请今晚的特别嘉宾:张豪,博士,讲师。现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新媒体与网络经营系,兼任中国广告博物馆运营总监、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广告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互联网营销平台运营、品牌广告实务、新闻中心运作等。欢迎张博士。

 

张豪: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交流。我是中国传媒大学张豪,很高兴受周主编的邀请参加这样一个非常专业的会员群的网上分享,上次有机会在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的现场和周主编有过合作和交流,这一次也是应周主编的邀请来做一下关于会展,我们说包括一些重要的会展活动大会新闻中心,包括宣传工作的组织和运行方面的实践,和大家做一些交流。看看大家在实际的运营当中,对于大家都应该有一些经验和探索,我们可以一起来分享。我这边主要是从传播的角度和整个运营、落地方面谈一下,我们实际运营当中的一些想法和目前做的一些工作,还请大家多交流,多指导。谢谢!

 

我们一直在实践当中,其实我们最近这一年多一直在做的就是新闻中心。中国传媒大学本身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传播类的大学,他比较综合,包括像我们的新闻、电视、播音主持、动画、后期制作,我所在的学院是广告学院。广告学院是一个偏向媒体运营的应用类的学院,同时对接的是像客户、市场需求方面比较多。所以,我们做的新闻中心总体来说是对传媒大学的学科优势和资源进行了一个整合,把它结合我们的会展当中来进行应用。

 

“新闻中心”这个词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专业的一个词,一般来讲都是在媒体机构当中会有新闻中心。比如说像很多的报社、网站,综合性的传媒集团都有一个专门负责,我们说的是最新的,具有时效性的,信息的采集、采写和分发的职能。但是后来随着在整个产业运营当中,也出现了社会市场对新闻中心的需求,最典型的像奥运会这样一些国际性的典型赛事,他们就引入了新闻中心这种媒体的专业职能。

 

为什么像奥运会这样一些大型的全球性的运动会引入新闻中心呢?因为我们说奥运会其实就是一个大活动,也是一个专业的大展会。这一块总体来讲,它不仅仅是在线上、在现场发生的,我们说是一个群体性的,或者说是一个特别聚焦的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它更重要的一个目的是通过我们把线下这种资源,对人、事、物的一个聚合,能够产生出一种主题性、系列性的传播期待,能够向他的目标用户和广大的专业受众去分享这个大事件本身的核心意义和信息。

 

对于很多大活动,这种大事件来讲,不仅仅要完成对于我们各方面专业力量的整合、到位,演讲、表演、展示、展销,它不仅仅是对场地、现场的事件进程一个掌控。它同时也需要邀请很多的媒体、很多的传播的通道能够参与、关注到这个大事件本身。因为只有通过媒体的加入,媒体对于事件本身的解读和发布,才能够把这个事件的意义释放出去。所以如何对一个大事件的传播层面和信息层面进行有效的运转,是一个课题。

 

就像我们现在非常热的一个词叫O2O,On-line,Off-line,它不管是线上到线下,还是线下到线上,其实都是在说明一个事情的运转,除了它本体的这种事件本身的发展而言,它还有一个信息层面的生产、引导和运转的问题。所以,我们理解On-line这个层面其实是信息流驱动的层面,新闻中心就是帮助在一个大会、大事件、大活动的本身日和把他的信息流如何高效、高效益的释放出来,这是新闻中心的一个核心职能。

 

我们经常会在办大活动中经常会碰到的一个问题,现场的组织、调度和协调是非常的牵扯精力,对于主办方来讲能够把人协调到位,能够把场地准备到位,能够把设备布置到位,其实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这就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把这种传播、宣传也能够办变成一个整体,要有章法,这当中其实是非常头疼的,也经常没有章法或者是没有头绪的问题。新闻中心的引入和运转,其实就是要解决在信息的组织运转层面的有效、有序的问题。

 

对于我们说会期比较集中,比如说二三天、三五天,最多也就是一个星期、半个月,像奥运会这种也就大概在半个月的时间里面,这样一个会期非常集中的大活动,一般会出现很多的特点,就是人很密集,嘉宾数量多、层次高,也很多元。第二发生的事件一件接着一件,同时可能会有好多的会场同时并发,同时在展示、展出,每个展点本身来讲其实都是一个信息源。每一个参展的企业,或者是客户,他都有非常强烈的宣传自己的目的,他不仅仅是希望在展会的现场传播自己,不仅仅希望在论坛上发表观点,他非常希望的声音、自己的观点,能够被大众媒体、能够被新媒体来传播、来引用。所以在这个角度里面,其实我们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多元并发的一个状态,我们如何去驾驭这么多的信息点?

在大型活动发生的现场,除了我们邀请的嘉宾、拟定的议程当中的事件之外,其实我们还邀请了很多媒体,很多媒体的他其实是带着自己的媒体属性的,自己的媒体其实都是自己报道的角度和自己的采编特点。所以来了那么多的媒体,我们经常大会和展会一般都是给新闻通稿,但是单纯的给几篇新闻通稿,如果记者仅仅是通过新闻通稿去进行再利用的,你会发现稿件的转发量和转发的口径都非常的趋同,输出的这种报道和稿件其实数量也非常有限,这就影响了整个传播的势能。

 

我们在大会的整个现场就要注意,怎么样能够把这么多的信息源、这么多的信息口径,都能够整合好和管理好,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往往我们很多会展或者是大会的主办方,有他本专业的很强的专业性,但是他们往往对于不同的来宾的擅长、口径、他们的选题,对于大会会期当中会出现的一些亮点,特色的提前的判断、预判和梳理,包括对于不同媒体的传播的可能性,其实都缺乏整体的认识。

 

我们说专业的展会不一定能够调动和理解真正的媒体的分层和他们的特色,所以这就要求新闻中心是一个专家的体系和系统,他们要站在一个大传播的角度,再结合我们大会,或者说展会本身的主题和专业性来进行整体的传播梳理和规划,同时把整个传播的运动能够跟着会期的前中后期,能够对它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实施。从这个角度来讲,从新闻中心还不完全是我们传统会展组织的架构当中的一个单纯的设一两个人,对媒体邀约这样就能够解决的一个问题。

 

动用专业的力量,或者说自己建立专业的力量,来实现对于整个会展活动,我们说信息传播和宣传的整体规划和管理,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的价值,不仅仅是展会本身办的是不是有秩序,是不是有规模、热闹,有效率。它同时还影响和决定了这个展会的影响力、品牌和真正在社会上舆论的一种反响的调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说新闻中心它相当于是我们展会的另要一条腿,如果说展会是Off-line,新闻中心就是要管好On-line这条线。

 

新闻中心的存在和运转,它核心要发挥的一个功能,就是要把整个展会有价值的信息、有亮点的信息,突发一种现场及时的信息,我们说进行及时、全面的整合和收录,同时能够根据大会的特点和我们传播的目标,反向来组织新闻产品和传播产品,提供一整套的传播解决方案,保证大会信息质量和信息价值层面的生产和开发与释放的问题。

 

如何来进行整个信息的管控和规划,结合我们的研究和我们的一些实践,其实我们觉得有这些一些功能和点位是值得我们大家去思考和实施的。

 

第一,对于整个展会的传播,我们说要有一个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口径比较宽大的一个指导的方案。这是提前要做计划的一个工作,没有这一步的工作,只会除了通稿,除了我们的专区和官网之外,包括微博、微信传播,媒体的合属采访之外,我们好像就没有其他的作为空间的,但是我们说这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说大会提前整体的传播的规划,我们说要有一个专业的规划和设计,这当中不仅仅是展会的组织方,也不仅仅是参展这些厂商或者说论坛邀请的这些嘉宾和本身议程活动的参与方,也包括对于媒体角度、口径提前的预设。另外据方面我们还要考虑到,我们到底是对谁说,普通的社会公众对于这样一个展会会有什么样的好奇点,我们都要提前纳入到整体的传播规划当中来考虑。所以这个计划工作我们说是非常重要的,是前置性的一个关键性工作。

 

在做计划过程当中,可能就非常有必要请我们的传播专家、请我们非常资深的具有整合传播能力的一种媒体行业的从业者参与进来,这个角度我们说不是由自己出发,而是真正以最终的传播的目标和效率出发来进行专家团队骨干力量的组建。在这方面设计出来的方案,才真正举行张力和统摄力。一般来讲这个工作,我们会在大会开始之前就应该有预案,这个预案有了之后,其实后续的工作我们才会有线索和章法。

 

另外一方面新闻中心还需要解决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对于整个大会的信息资源收录和管理,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大会,其实它不仅仅是会期那么几天,它在它的信息资源层面包括了前期的筹备,也包括很多潜在的诉求点,非常重要的一些背景资料。这些资料都是非常有用的,对于这些资料我们都要有效把它们收录和管理起来。

 

基本上要有一个合格的新闻中心,应该做到在会还没有开始之前,这个大会的所有背景资料,包括往届和本届的一些新闻通稿,它信息的一些材料,不管是文档、图片、视频、音频,还是媒体的报道转载的文章成果,包括大会的议程、嘉宾的邀请情况,其实都应该做一个全面的,我们说比较和系统的整理。这个资料的整理工作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媒体其实会利用这些资料,没有这些资源他们非常难进行采写。

 

一方面从整个前置性的工作来讲,一个活动的开展一般会有前期的新闻发布会、媒体沙龙、记者吹风会,这些活动我们也要根据大会推展的进度,有节奏地来侧重,在什么样的时间点可以请组委会来讲讲大会的活动情况,大会这次的目标和预期的效果,形成造势;在什么时候会请我们一些邀请的嘉宾,一起来进行吹风和预热,先请媒体和我们的参会人员、参展人员的兴趣和关注点,这些都需要有一些前期预热的事件和手段,所以前期的新闻发布会也是一个管控的点。

 

对于前期有这样一种话题的预热和引导,有了之后我们有了前期整个大会很多的背景资料的准备之后,其实我们一个新闻中心就已经搭好一个初步的架子,在这个时候物料的管理就不仅仅是依靠我们传统的依靠我们的文件夹、U盘、光盘这种传统介质,我们更需要的是建立一条动态的资源管理的技术平台,我们高它新闻中心媒资系统,媒体资源管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引入,其实能够很好的利用我们当代的信息传播的技术,对信息进行条目化、门类化、结构化的管控。

 

像我们在做新闻中心,我们本身就在充分借鉴了电视台、网站、传统媒体的媒资系统、内容编播系统的经验基础之上,我们对新闻中心特殊事件,也开发和定制了我们自己的系统,是我们自己来开发的,它具备这种动态的变化和整个主题的选择。有了这样一个系统以后,其实很多资料,就能够开始累积起来,很多活动往往都是一到要办的时候,资料就容易找不着,而很多资源容易出现多元管理,这时候你会发现资料的整合和查询是非常困难的。

 

一个实用的、便捷的、具有清晰易用的媒资系统,其实对新闻中心的信息运转,我们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部件和一个工具。有了这个工具我们就能够真正把我们新闻运作的动作和成果,都能够进行沉淀和管控。这是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必要的工作,也是会产生出成效的一个工作。就是在整个大会的会期过程当中,随着大会议程的展开,随着我们展会活动的实施,我们就会发现多元并发的这种现象就广泛出现了,这时候就要求新闻中心,有一支迅速有素的信息收录的团队,我们不仅要收录他们现场新闻的通稿,也要进行有组织的专访,进行现场采访的实施,而且是要系统来组织他们。这一块其实就能够很大程度保证现场发生的重要事件,能够留下他们的资料和信息。

 

传统做法往往都是现场录音,做完之后就留存了,其实这样时效性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在新闻中心的运作过程当中就要求对于现场的信息采录、整理和输出的时效性。在我们运作新闻中心的过程中,基本要求现场发生的不管是论坛,我们要做到现场的直播,我们图文的直播,我们要做到现场速记的快速回收,我们要有现场的摄影和摄像的记录,同时在会议结束之后,内容完全就可以进入到我们的媒资系统,同时进行待分发的能力。有了这样一种能力,整个会期的信息就能够被我们掌控和驾驭起来。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新闻中心还会有专家团队,这个专家团队是非常具有话题的选题能力和撰稿能力的人,这都是我们传媒大学的专家和我们很多资深的媒体人,我们会主持专业团队,这个团队会根据我们的选题来输出我们部分的基础稿件,也会对会议现场进行快速的快餐式的新闻转发,这样一来其实基本上把很多的素材就变成了半成品甚至是成品,这样过程当中大会本身的新闻点,就已经开始成型了,而且具有传播价值。

 

在这个基础上再结合我们大会邀请的媒体和我们本身外围扩散的媒体,我们传播的第三级的一些供应伙伴,我们会把这种资源和采访的一些亮点,有计划的进行输出。同时,也会主动的去调动我们到会媒体的采编的积极性,让他们形成对于整个大会一起主动的报道和快速报道的工作。这样其实整个传播工作就会形成非常密集的传播成果,也会形成很好的一种传播竞争的态势。

 

通过这些工作的实施,我们现场一定要掌控力非常强,而且对很多嘉宾的专访组织的时候,就要求现场这样一支新闻回收的团队,包括采访团队,我们说还是要具备专业的素养,不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就能够邀约嘉宾,去组织专访,从这个角度我们说一定要强调专业性,有专业性才能保证信息的采录、回收,我们说按照专业品质来进行提交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我们说对于重点活动,我们还是非常有必要请专业的团队来进行这方面的实操和工作。

 

在整个运转过程当中,整个新闻中心也会进行整个信息传播效果的回收,这一块我们会对整个活动的报道进行我们自己的舆情系统进行快速的回收,回收之后会形成日报,这样一种快速的成果汇编的机制。这样才能让我们真正的关心这个大会的人和真正有份量的人能够了解到这个大会在传播上的成果和价值,我们说所有的传播应该是要有感知度,如果传播没有感知,传播工作做了也等于没做,毕竟传播就是要有知名度、美誉度和扩散度。

 

综合上述这些动作,基本上就可以形成一系列的成果,我们就可以对于我们的渠道很好的调度作用、整合的作用和引导的作用。我们就能把整个活动体系化的、相对完整的,这样一种信息的资源形成一个资源库。同时,对于我们到会的重要的嘉宾、领导留下非常好的一种印象,因为他们会觉得这个大会不仅仅是一个现场很好,而且他们还觉得对于这个大会的影响力和扩散,其实整个组委会做了非常专业的支撑工作。

 

可以说,新闻中心是大活动的一个资源会聚的平台,同时也是大会传播生产力和传播扩散力的一个整合调度的枢纽,这是一个专家系统,本来来讲是我们整个大活动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在今天这样一个全媒体注重传播的时代,我们说对于传播有效的管控和运营,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也非常有价值的。

 

以上就是我们团队关于新闻中心运作的一些体会,看看大家有什么问题交流。

 

周宇宁:非常精彩!感谢张博士的专业分享。请大家提问,机会难得。大型会展活动尤其需要专业的新闻中心传播。

 

周春雨-中国贸易报:张博士,您提到组委会一篇新闻通稿通用不同新闻属性媒体的现象,这是很多展会的普遍现象。对于专业展会的传播,组委会除了给出好看的数字外,您有那些传播层面的建议?谢谢。

 

张豪:谢谢周老师,关于您说到的,我们说传播应该注意什么样的一些诉求和传播点,我们认为:第一,要结合整个大会本身的属性和定位,这方面我们要挖掘深。所谓的挖掘深,不仅仅是讲我们本次的大会,我们还应该有一个历史的纵深,我们能够把一个活动它的历史传承要有一个很好的梳理,梳理清楚后才能站在过去看清楚今天,所以时间的唯独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新闻点发布的角度。另外一个维度,就是我们话题专业的范畴。

 

一次大的会议不仅仅是一个大主题的分享。总体来讲,一次大的会本身还有很多的传播适应面。比如说这次做山地旅游大会,我们不仅仅是要说旅游,关于一个旅游我们就会给它横纵两条空间,在纵向维度上,我们会讲这次大会不仅仅是黔西南州的一个大会,也不仅仅是贵州的一次大会,它更是中国旅游产业的一次创新跨界的大会,同时也是国际山地旅游的经验交流和分享大会,所以就会形成四种不同高度的、不同涵盖面的层面。

 

第二是横向的方面,横向的方面我们不仅仅是在说,我们整个的旅游,我们还会把旅游和户外运动进行结合,我们还会把旅游和大数据、和智慧的旅游进行结合,我们还会把有和贵州当地的经济发展新模式、精准扶贫进行结合,我们也会把旅游和整个生态文明进行结合。这样它整个的面向就比较多元,就可以组织很多的选题和报道的方向。

张豪:图示这一块目前来讲,其实我们有一些内部的方案,但这一块因为涉及到主办这个层面,这个角度可能还不太方便进行分享,包括我们的一些结算报告,其实都是一些文件还不太方便分享。但基本来讲,它有这样几个节点:第一就是前期整个信息结构的规划,另外一方面对于整个信息的媒资系统,我们说整个构建和整个信息的管理。第三个层面是对于会议现场即时性的新闻和热点的收录、跟踪和直返,第四方面要对整个大会新闻传播效果进行监测和回收。

 

李继兵-HNZ-主办(会议展览网):传播诉求和传播点,怎样结合传播目的,传播目的怎样提炼?

 

张豪:因为每次的会展、展会或者是活动,总体来讲其实它们的定位不同、专业口径不同,这当中我们说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一般来讲在整个传播规划上要先:第一本身的专业性和专业定位,如何给它形成层次,这当中其实有大量工作可以去做的,有空间。另外一个层面不仅仅聚焦在本身的展会,我们还要看这个展会对于今天的时代、经济、政治、文化和老百姓的社会生活他们的关联点,这当中其实是要提前策划的,策划好之后我们就发现有传播口径和报道的幅面就大不一样。

 

刚才提到山地旅游这次大会,我们就形成横纵两个维度进行选题的预设,在每个选题里面我们都会形成系列性的报道,这种报道的形式是多样的,有的是通稿,有的是简讯,有的是我们说适合在移动互联网上分发的信息图。同时我们在这个角度里,还一定要形成深度报道,最好我们的选题是能够系列化的,它能够形成好几个系列化的选题,这样输出出来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它不是很零乱的各自发生的,而是真正有主体性、有线索、有结构的,这个角度我们说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前提规划的工作。

 

励展博览 王文杰:谢谢您的分享,请问新闻中心需要专业的团队和大量的投入以及很大的费用投入!请问这适合中小型的活动和一些专业的行业展览会吗?

 

张豪:回答一下王老师的问题:新闻中心我们说它是一个职能板块,一般来讲都是特别大型的、特别密集、会期比较密集、议程比较多的活动适合采用新闻中心。如果是一个单纯的以展示为主的会展,其实有一个新闻组就可以了。通常来讲,一个专业的新闻中心基本配备的骨干力量大概要在接近30人的队伍,是一个专业队伍,很多都是以我们外聘的专家来担当,要有整个懂它运作的骨干运营团队来进行协调。它的投入,其实也还是不小的。

 

但另外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这个投入对整个大活动和大会的传播影响力持和综合效益的提升,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撬动,特别有杠杆的一件事情,可以说这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投入。对于一些中小型的会展活动,其实这些方面我们说可以局部采用新闻中心这种能力,不一定叫新闻中心,但是总体来讲它对于新闻工作的管理和有针对性的组织还是可以动用一些相对较小的力量来完成一个比较专业的有成果的传播,这方面其实是需要因地制宜空间的。

 

对于新闻中心核心的要求,我们说:第一要有时效性;第二传播要有结构;第三对于整个传播,包括记者对于传播能力的管控要有秩序;第四对于他的成果要有沉淀,有要感知的这种展示。

 

周春雨-中国贸易报:谢谢张博士,对于专业类展会,进行宣传服务外包您怎样看?

 

张豪:我们觉得对于服务外包是一个符合这个时代的工作,因为组委会来讲要驾驭的东西非常多,其实组委会像一个整合方、整合运营商,从他的角度来讲是要力争整个整合的运营效率最大化、影响力最大,所以专业的工作我们也建议可以由专业的团队来进行运强。在这些方面我们说专业媒体,希望中国传媒大学这些力量,其实他本身来讲在这些方面是持续的深入研究和深入实践的,这个角度我们觉得是可以进行再整合的。但最终的目的是能够把关键点位的做深做透,要形成亮点,因为有了亮点之后整个展会或者说大论坛的核心效应就释放出来了。这个角度来讲只要解决一个团队之间的磨合问题,大家对于各自的角色和定位清晰界定的问题,做到大家协同的一致性,就能够很好地实现整合出效应的一个大目标。

 

服务贵州的生态文明论坛,也是国际论坛,包括山地旅游大会,其实本身也是一种外包的专家系统的整合工作,在这些方面其实讲究配合、讲究资源的共享和共用的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说团队的针对性和接入的协同能力是对于外协团队的一个核心要求,专业能力非常重要。但前两个我们说是协同性和整个管控能力是非常关键,应用得好,我们说整合就能出大效应和大价值,应用不好就会形成互相扯皮、推诿,最后外包反而出来负面影响的这种问题。

 

中国经济网 周宇宁:张博士,请您以上次山地旅游大会为例,介绍一下新闻中心所有的传播手段和现场记者管理方式,如微信、邮件、短信、平台等?

 

张豪:回答周宇宁主编的问题,就以我们的山地旅游大会为例,基本上我们动用了所有目前最有效的,我们出了最适应的能力和手段。第一方面我们的后台有一个媒资系统对于所有的新闻素材和资源进行收录和管理,它是方便所有的参会媒体和没参会我们受邀的报道媒体,能够使用我们的材料,它就一个中央厨房一样。另一方面到会的记者是需要调度的,那么多的会到底是参加什么、不参加什么,很多现场的新出现的热点如何告知他们,这个需要我们的短信推送,我们的微信群,包括我们对于重点论坛、重点事件我们新闻中心直播的能力进行支撑。

 

同时我们会把我们所有有价值的稿件进行广泛的推送,我们直接推送了到上千位记者的邮箱等,这样就能够形成密集的关注和对于素材的再加工、再转化的能力,就能够形成我们说以一个中心带动所有的生产力一起向一个目标传播的一种比较积极的效率。

 

特定的媒体我们会输送特定的资源和稿件,也会主动把很多的素材提前给他们打包封装提供给他们,这当中其实大量是沟通、调度的工作,这方面其实需要和媒体形成默契,这个角度在默契很多新的媒体、新加入的媒体是他们做好服务和支持的工作,真正让大家来进行关注大会的采访的媒体,他觉得在信息收集、在获取动态,在进行稿件生成当中减少他们不必要的消耗、障碍和迷惑,这样真正能够让大家把精力都投放在新闻输出和转化上,这样的效果就会较显著。

 

在这个当中,我们说和媒体的专业沟通就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和一个工作,只有尊重媒体、做好媒体的服务和引导、支持工作,其实媒体反过来也会真正用心的来对待他们参加的这个活动,而不仅仅是出席一下,做一个报道就交差了事的一个工作。所以我们说最终还是对于人的尊重,对于专业人专业对话的建立,它会变得非常的关键。

 

周宇宁:谢谢张博士。大家还有问题吗?看来大家需要认真消化一下今天这个特别的分享。

 

张豪:新闻中心其实是一个相对新生的,我们说会展和大论坛还是一个初级阶段,我们说集思广益,共同努力,互补协作,应该是可以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好,也走出它自己独特的一条发展路径来。这一块其实我们说大家都是专家,我们是一个共建的工作。

 

谢谢大家,互相学习,谢谢“会展中国”和“会展人微广播”搭建“会展涛客”这个好平台,谢谢周主编!

 

周宇宁:非常感谢张博士的分享,感谢群主(据前方消息,开始直播时他还在高铁上)!感谢大家的真情守候,感谢互动的各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