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中经在线访谈,今天我们和大家共同探讨的主题是国际会展教育与中国会展人才的培养。我们将一同对话的嘉宾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会展研究中心的刘大可主任。您好,刘主任。
  [01-05 10:10]

刘大可:中国经济网的各位网友朋友们,大家好。
  [01-05 10:10]

主持人:刘主任目前来讲,会展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处在高速发展的状态,目前国内的会展教育以及再教育的整体状况是怎样的状况?
  [01-05 10:11]

刘大可:我觉得目前中国会展教育的发展速度还是非常快的,从高校教育来看,我们基本形成了从博士、硕士到学士的班级学位体系,也形成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学历体系,当然也有代教育、学历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学习体系。从外教育的体系来看,已经形成了像代职培训教育以及职业培训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代教育体系。
  [01-05 10:11]

主持人:最初会展业发展的背景是怎样的。
  [01-05 10:12]

刘大可:从国际的视角来看,发展背景有两个方面,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从旅游的角度开展会展业教育的。一个角度是接待,很多的会展设施为了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主动的寻求会展活动的组织者,从中拓展自己的市场。另外,在美国这些地方,为了旅游业自身的发展,也会主动的策划一些旅游业的会展活动,从而能够丰富旅游自身的产品。从总体来看,就是这两个方面,一个是贸易导向的,一个是旅游导向的。
  [01-05 10:13]

主持人:在国际上来讲,开展一些会展专业课程的旅游院校有一个特点,特别注重和一些相关行业的密切联系。在国内是不是也会重视和一些相关专业的联系?
  [01-05 10:13]

刘大可:肯定是这样的,因为会展业本身就是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行业,比较强调学员可操作的实践技能。从国内来看,这些年我总体感觉到,与实践的联系,与其他专业相比也是比较多的。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出来。一方面我们开的很多业界的会议,很多都会设有会展教育方面的板块。另外一方面,近几年来发展的比较快的会展技能大赛,也都是由业界的人士进行指导,并作为评委的。同时很多高校也经常邀请一些业界的企业家或者政府主管部门的相关人员走进大学的课堂,从而拉进了实业界和大学教育之间的距离。当然可能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区,具体的与实践结合方面也会有些差异。
  [01-05 10:15]

主持人:会展业是比较注重实用性的,在课程设置方面,如何避免过于倾向于理论,或者过于倾向于实际,怎样让理论和实际更好的完美结合呢?
  [01-05 10:17]

主持人:对于会展教学内容的定位,应该也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关键点。
  [01-05 10:18]

刘大可:在这方面有两点特别重要,一点是与教材的完美结合。在编制教材的时候,一方面要注重理论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应当在教材当中体现一些实践方面的内容。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教材的编写过程当中,吸收两种人的智慧,一种是学院派或者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总体上把握教材的深度和系统性。另一方面尽可能的吸引一些业界人士参与教材的编写,或者倾听他们的意见。这样提供给学生的教材本身就能够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老师队伍,这一块很关键。因为学生是接受者,老师是传授者。老师能不能把实际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这对于整个学习的效果是起到很关键作用的。
  [01-05 10:18]

刘大可:对。因为教材内容如何定位,特别是整个知识体系方面对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会起到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这样的定位,从哪里才能使得教育更加接近实际,我觉得有三方面的环节需要特别关注。一是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我特别强调要实施版块式的教学。什么是版块式的教学?会展这个特别的领域包含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可能包含会议,包含展览,包含大型会议的策划和组织。这些活动尽管有着共性,但是在现实组织当中,又有其不同的规律性。如果把这些活动混在一块进行教学,可能会使老师遇到很大的困难,学生听起来也缺乏逻辑性。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当中也一直尝试进行版块式教学。
  [01-05 10:19]

主持人:国内的会展业起步是非常晚的,目前很多会展业从业人员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对于这块的再教育应该怎么去引领?
  [01-05 10:20]

刘大可:所谓版块式教学就是把某一个知识版块和另一个知识版块区别开来,而不是把每一个版块切成不同的段。比如展览会切成如何策划、如何营销、如何售后服务,这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教学现在形式的设计上,我觉得应当强调案例式的教学,增加教学的实践性和趣味性。现在很多学生不是特别爱上课,我觉得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也有课程本身和老师的教学风格方面的原因。如果你把东西讲的活一些,把案例讲的生动一些,使课堂与实际结合更加紧密一些,我想这时候学生会更加欢迎。在实践环节要讲究校内模拟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什么搞校内模拟?因为我们的学生很多,社会上无法接纳这么多的学生去实习。这时候我们学校建立一定的模拟系统,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有价值的。另外,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学校建的实验室无论多么先进,和现实中的会展设施都是有差距的。哪个学校能建个国家会议中心?所以,充分的利用校园的模拟实践和社会的实体实践两方面的结合是非常有道理的。
  [01-05 10:20]

刘大可:国内的会展教育晚相对于其他的学科来讲,会展教育在国外也不是很早,大概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发展起来,我们国内基本是2000年之后才开始的,晚了二、三十年。说到如何使得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人在再教育当中提升,我觉得有几个思路可以参考。一个是再进大学读读书,因为大学可以提供一些再教育产品,比如学校推出来的一系列专题方面的培训班,业界的人可以参加一下。二是社会上有很多认证体系,比如说美国的展览管理协会,他们推出CEM。像美国的MPI,这些国外的认证,我们国家也有很多认证体系,像会展策划师、会展职业经理人。这是第二种途径,可以上上这种职业认证方面的班。另外,可以上一些社会的认证课。比如很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学会,一些咨询公司,他们都会组织这方面的课程,可以去学一些。另外一方面,也要加强企业的内训。因为每个企业都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加强员工的培训,可以师傅带徒弟,老员工带新员工,也可以请外面的专家给大家讲一讲。边干边学是提高的一种途径。五个途径当中你能应用两、三个,我想你的专业知识也会不断的丰富起来。
  [01-05 10:21]

主持人:您说中国的会展教育体系比其他国家晚二、三十年,如果我们选择国际化的话,会不会面临一些困难?
  [01-05 10:22]

主持人:现在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面临一个选择,即国际化和本土化,教育行业也是不例外的。对于会展教育这一块,你认为未来的发展是更倾向于国际化,还是本土化?
  [01-05 10:22]

刘大可:这一点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看法的,我本人来看,这些年来我一直强调国际化。即使谈到本土化的时候,我也强调是国际化背景下的本土化。为什么这样讲?就是因为会展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行业,在这个行业当中经常出国,经常用外语,要经常去接触世界最新的产品和理念。这种情况下,过多的强调本土化可能会抹煞这个行业本来应该有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更应该强调国际化。当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策和文化以及自己的价值观念,在其他的国家,包括在我们国家从事会展的时候会有一些本土化的东西。如果我们在教育当中能够把这些本土化的东西充实进来足够了,不需要特别的刻意架设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会展教育体系。
  [01-05 10:22]

刘大可:困难肯定是有的,我觉得最大的困难,一个是制度方面的。比如说国际上有些学校可以实行半工半读,但我们就会面临教学管理方面的困惑。另一方面就是整个的环境,国际上包含着校园的模拟系统可能在几个发达国家做的比较好,像康奈尔大学的酒店管理,我去过,校园当中的实习酒店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场所。其实还有一个很大的困难,也是最根本的困难就是师资。因为你要国际化,首先就要有一个国际化的师资团队。这个国际化的师资团队有三点很重要,一是语言上能够国际化,老师能不能跟国际人士交流。二是知识上是否国际化,你是否了解到国际上他们在教什么,在学什么。三是视野国际化,国内的老师走出去看一看,也是很重要的途径,因为走到那个地方,你才能有很多真正的感性认识。
  [01-05 10:24]

主持人:在我们对会展的人才进行培养的同时,国外有没有一些经验可以让我们去借鉴一下。
  [01-05 10:24]

刘大可:二是是不是要这么多学校搞会展,我觉得也可以跟国际上去对比一下。据我了解的信息,像在德国这样的展览大国搞会展的学校应当是不超过十所,在韩国我这两年去了几趟,跟他们有比较多的接触,应该不超过二十所。美国也是一个展览教育大国,也是知识输出大国,应当说他们搞会展教育的学校不超过八十所。像中国从2000年以来,这十年的时间,现在已经有了本科院校五十多所,加上职业技术院校一百二十多所,加上没有设置专业但同样提供课程的学校应该超过二百所。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否需要这么多的大学。三是我们需不需要那么多的课程。因为在国外上大学的时候,课程是比较少的,但我感觉我们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学分很多,学生有点吃不消。课程设置上要精简一些,在我看来,如果能够提供十门相关的课程已经足够了,不需要搞的那么复杂,老师很难教,学生课业也很累。
  [01-05 10:25]

刘大可:国外的经验应该是有的,因为也走过几个国家,对世界会展业也有一些了解。对以下几个方面我是很有感触的。一是是不是要开展会展专业,这一点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在开展会展专业,而且会展专业这个名字是很少的。有两类,一类是商务管理方面可能设一个方向是会展方面的,有的是旅游方面设几个方向,比如昆士兰大学,就在旅游方面下设酒店管理方向、会展管理方向。是不是要设这样的专业和名字,我们可以去借鉴一下国际的东西。
  [01-05 10:25]

刘大可:最佳模式不敢谈,但也有一些感受,是有几个体系去支撑的。一个体系叫学历教育体系,也就是高校、职业技术院校开展这套体系。我感觉这个行当需要更多技能方面的人员,需要有一个比较陡峭的金字塔结构,顶端可以培养一些硕士、博士,研究这个国家会展行业的宏观态势,补充会展业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适当的培养一批本科生,他们更重要的是去从事会展的策划、会展的营销和会展的经营管理。大批量的人还应该放在技术层面,他们可以更多的具体应用操作会展活动方面的事情。第二个体系是再教育体系,这对于整个会展人才的培养起到很重要的补充作用,包含像国际国内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以及由政府、协会以及咨询公司等机构所办的培训体系。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内部培训体系。如果把这两套体系加起来,一方面学校培养了一批毛坯式的人物,另外一方面又把他输送到企业,企业通过行业培训、资格认证等措施建立了一套更加接近实践的人才体系。要特别强调的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竟这个行业是比较强调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行业。在过程中企业和学校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自己的角度比如让学生更多的走向实践,企业敞开胸怀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这时候学生能够找到自己的岗位,企业能够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这时候就可以形成比较理想的流动机制。
  [01-05 10:26]

主持人:据您的研究,对于国内的会展人才的培养,如何能够创造一种比较合理流动的最佳模式?
  [01-05 10:26]

刘大可:下期节目再见,谢谢大家。
  [01-05 10:27]

主持人:我们相信随着国内会展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会有更多更优秀的会展人才加入到会展业的发展当中。今天非常感谢刘主任作客我们的节目,同时也感谢大家的收看,下期节目再会。
  [01-05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