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林省八景
(一)、长白飞瀑---长白山
长白飞瀑是长白山众多景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色,是整个冰雪巨龙的龙眼。长白山是我国东北山地区最高部分,覆盖于延边、白山、通化地区的大部,主体山脉在省属池北区。
中国境内的白云峰海拔高度2.691米,由粗面岩组成,夏季白岩裸露,冬季白雪皑皑,终年常白,系多次火山喷发而成。为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三江发源地。森林茂密:500?1,200公尺之间以红松、鱼鳞松、沙松、鹅耳枥、枫等为主;1,200?1,800公尺以云杉、冷杉林为主;1,800公尺以上有岳桦矮林,是中国重要林区。林间有梅花鹿、貂、东北虎等珍贵动物,以及人参等药材。人参、貂皮、鹿茸为东北“三宝”,长期享誉中外。1960年建立自然保护区,面积21.5万公顷。
长白山是闻名中外的美景,一望无际的林海,以及栖息其间的珍禽异兽,使它独具有神奇的自然魅力。长白山于1980年列入联合国国际生物圈保护区。 2007年5月8日,长白山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长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历史有过数次喷发。因此形成的独特的地貌景观神奇秀丽、巍峨壮观、原始自然,风光无限!他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是关东第一山。因其主峰白头山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长白山是关东各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摇篮、东三省地区的生态屏障、满族和中国朝鲜民族的发祥地,清朝时期钦定它为圣地。
中国的朝鲜民族,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起来的古国上生存繁衍下来的朝鲜民族,也叫高句丽。别于王氏高句丽,王氏高句丽是韩半岛南部三韩民族建立的古国。李氏朝鲜原由古新罗国和王氏高丽国发展而来,而“朝鲜”二字原为汉语词汇。这一名称被用来称呼韩半岛国家,始于明太祖对韩半岛李氏王朝的赐名。同为“朝鲜”,但两者的民族构成与历史归属都是不同的,“箕氏朝鲜”与“卫氏朝鲜”属于中国历史体系,而李氏朝鲜是韩国古代史的一部分。
古代高句丽曾占据过古朝鲜的全部领土,王氏高句丽曾经臣服于中国历代强悍的政权,并接受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思想文化,只是在近代三韩民族独立发展起来,并得到了历史的认可。高句丽是中国东北的古国,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独具风情的高句丽文化,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只独具魅力、风情的少数民族,中国朝鲜族。
长白山的峰顶是天池,又称白头山天池。坐落在吉林省东南部,是中国和朝鲜的界湖,湖的北部在吉林省境内。长白山位于中、朝两国的边界,气势恢宏,资源丰富,景色非常美丽。
长白山是休眠一座火山。据史籍记载,自16世纪以来它又爆发了3次,当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地下水奔涌,积水成湖。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物质则堆积在火山口周围,成了屹立在四周的16座山峰,其中7座在朝鲜境内,9座在我国境内。这9座山峰各具特点,形成奇异的景观。
天池在群峰环抱之中,海拔2194米,是我国最高的火口湖。它大体上呈椭圆形,南北长4.85公里,东西宽3.35公里,面积9.82平方公里,周长13.1公里。水很深,平均深度为204米,最深处373米,是我国最深的湖泊,总蓄水量约达20亿立方米。
史料记载天池水“冬无冰,夏无萍”,夏无萍是真,冬无冰却不尽然,冬季冰层一般厚1.2米,且结冰期长达六、七个月。不过,天池内还有温泉多处,形成几条温泉带,长150米,宽30- 40米,水温常保持在42摄氏度,隆冬时节热气腾腾,冰消雪融,故有人又将天池叫温凉泊。
天池里面有怪兽。有关部门在天池边建立了“天池怪兽观测站”,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并拍摄到珍贵的资料,证实确有不明生物在水中游弋,但具体是何种生物,目前尚不明朗。他们对天池的水进行过多次化验,证明天池水中无任何生物,既然水中没有生物,若有怪兽,它吃什么呢?这一连串的疑问使得天池更加神秘美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观赏。
长白山天池北侧的天文峰和龙门峰的中间出现了一个缺口,这个缺口就是天池的出水口,天池的水从缺口奔流出来,河水沿断裂带长期地冲刷,侵蚀,使河床不断地下切,扩大,形成了一条经久不衰的河流,这条河被叫做"乘槎河",又叫白河,通天河.天河水缓缓地溢出,进入乘槎河.
先是在一段约有1公里平缓的地势里,轻歌曼舞般悠然地散步.紧接着,地势突然陡斜,河水也立刻情绪冲动起来,湍急,奔腾,咆哮,一副激动而不可控制的样子.这种大反差的情绪变化,一路而来,在距天池约1250米的地方表演达到了极至----断崖直立,经牛郎渡巨石的分切,河水改做两股从悬崖上一跃而下,化作了高达68米的长白山瀑布.瀑布从悬崖峭壁上飞流直下,与天然屏障玉壁,金壁相映,恰似一条白练从天而降.两条玉龙似的水柱勇猛突起的石滩,冲向深深的谷底,溅起几丈高的飞浪,犹如天女散花,飘然而下,水气弥漫,如雾,如云,仿佛"银河落下千堆雪,瀑布飞流万缕烟’.须晴日,看虹飞霓跃,神采焕发,极为壮观.它伟地经天,云翻雨倾,钟鼓雷鸣,势如万马奔腾.它穿过崎岖的峡谷,奔腾浩荡,飞泻千里.
由于山大坡陡,水势湍急,一眼望去,象一架斜立的天梯。瀑布口有一巨石名曰“牛郎渡”,将瀑布分为两股。两条玉龙似的水柱勇猛的扑向突起的石滩,冲向深深的谷地,溅起几丈高的飞浪,犹如天女散花,水气弥漫如雾,仿佛“银河落下千堆雪,瀑布飞流万缕烟”。它纬地经天,云翻雨倾,几十里外可闻咆哮声,势如万马奔腾,景象十分壮观。游人经过这里,无不驻足仰望,感慨万千。瀑布状如白练,从天而降,雷霆万钧,如玉龙扑向谷底,其景象蔚为壮观,既是--长白飞瀑。
急流跌水,千百年之后,瀑布下形成深约20米的水潭。潭水流出,汇为二道白河,大瀑布流下的水汇入松花江,是松花江的一个源头。在长白瀑布不远处不远还有长白温泉,这是一个分布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温泉群,共有13眼向外喷涌。
1983年夏,邓小平同志登上长白山极顶,题写"长白山"、"天池"横幅,并发出赞叹:"人生不上长白山,实为一大憾事!”
长白山
---扬眉
横空出世长白山,终年积雪潭水寒。
一流飞泻青石壁,三江流淌起云烟;
百年富足黑土地,千秋丰腴稻谷田;
更有侠客关东汉,保卫家乡世代安。
(二)、高丽风情 ---高句丽古迹
被誉为“东北亚艺术宝库”的高句丽壁画墓,记载了中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特殊文化,是5000年华夏文明的一朵奇葩。包括部分壁画墓在内的中国高句丽贵族墓葬,最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高句丽政权于公元前37年就已建立,壁画墓的出现却是在此之后300多年。考古学家证实,20世纪中、后期,中国和朝鲜境内先后清理和发掘出一批高句丽壁画墓。根据目前已披露的资料,中国境内有33座,朝鲜境内68座。高句丽壁画墓主要集中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和朝鲜境内。这些壁画墓中封土石室墓居多,占90%以上。
据目前的发现,早期高句丽壁画墓大约出现在公元4世纪上半叶。壁画的内容再现高句丽王公贵族家居、宴饮、歌舞、百戏、出行等社会生活。绘画方式一般是在石壁上抹白灰,然后在白灰上作画。壁画作品比较好地反映出该民族的独特传统,比如酷似今天日本相扑的角抵运动,骑马狩猎的场景等,还有长白山森林中常见的虎、鹿、野猪、熊、狍子、白兔、雉鸡等动物。
据史书记载,高句丽民族骁勇善战,在早期壁画中有不少表现军队与战争的场面。集安有一座建于5世纪的“三室墓”,第一室壁画主题是社会生活,其北壁有一幅“攻城图”颇为精彩。画面左侧为一座城垣,高大曲折,门楼角楼高耸,城内有一屋宇。城门外,两位将军身披铠甲,乘坐披甲战马,挺枪举刀相战。角楼下两个步卒滚抱于地。城墙上一人伏窥交战情况。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而其第二室、第三室中的“托梁力士”形象,则在集安古墓壁画中所仅见,非常珍贵。专家推测此墓主人为高句丽贵族,很可能是一位武将。
高句丽早期壁画还绘有宫殿、亭阁、马厩、水井、卫兵、侍女、牛马鸡狗、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图案。由于公元4世纪中原王朝已进入魏晋时期,当时佛教已从印度进入中原大地,偏安于北部边境的高句丽民族政权也开始受到佛教的影响。在早期以社会风俗为主的壁画墓的藻井上,考古学家发现了形象非常小巧的莲花。六至七世纪,匠人们开始以修凿平整的花岗岩石为四壁,直接在石壁上作画,色彩效果非常鲜丽,属于工笔重彩。此时的壁画内容多被朱雀、玄武、青龙和白虎“四神”所占据。此外,这类壁画还绘有极具中原文化特征的伏羲女娲、黄帝神农、仙人、僧侣、道士等,表现出丰富的儒、佛、道文化。在此时期,朱砂、土红、石黄、粉黄、白粉以及石绿是主要颜色,色彩比早期要丰富很多。这一时期的壁画,集安有“四神墓”、“五盔坟”四、五号墓等,较多分布于今天的朝鲜境内。
此外,在从社会生活为主向以“四神”为主转化过程中,还有一类过渡性内容,时间约为公元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壁画内容以装饰图案为主,如莲花、云纹王字、彩色环纹、龟甲纹。由于高句丽留下的文字资料很少且散见于中国古籍,因此,内容丰富的高句丽古墓壁画成为专家学者研究高句丽历史、文化、风俗等的重要考古资料。
经过雨水的侵蚀,脱落与霉变是很多高句丽壁画面临的问题。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壁画,中国境内的绝大多数高句丽壁画墓已严密封闭保护。为满足人们的观赏愿望,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壁画墓维修过程中采用了地下廊道和数字视频相结合的技术,游人无须踏入墓穴,即可一览部分“现场直播”的高句丽古墓壁画的美仑美幻。
代表性将军坟被誉为东方的金字塔。坐落在集安市区东北5公里的龙山脚下,有一座形似埃及金字塔的巨型石墓。沿着蜿蜒的小路走近石墓,依稀可见石体上久远的打磨痕迹。这就是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将军坟”。做为高句丽的王陵,将军坟无疑最具代表性。
将军坟是集安上万座高句丽古墓中方坛阶梯墓的代表,也是中国现存最为宏伟的古墓之一。它巍然屹立于龙山脚下,南望鸭绿江,北依禹山。龙山、禹山交会,将军坟处于其间,远远望去,两个山头与高大古墓构成“二龙戏珠”之势,人们都称赞将军坟占据了好“风水”。中国专家经过考古与研究证明,这座方坛阶梯墓应该是高句丽第20位王“长寿王”的陵寝。
将军坟建于5世纪初,以1100余块修凿工整的长方型花岗岩石条垒筑而成,中间以卵石和沙砾填充。为了防止自身重量压迫使条石外移,四面各放置三块巨大的护坟石。除北面失落一块外,其余各面护坟石至今保存完整。将军坟高12.4米,陵墓外形为7级阶梯,墓室开口在第五级阶梯中部。墓室上面以一块约50吨重的整块石板覆盖。墓室内有两个石棺床,但棺木及随葬品早已荡然无存。
文献记载中的“长寿王”“体貌魁杰、志气豪迈”,他继承了父亲“好太王”创下的基业,继续开拓疆土,为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他把都城迁到了平壤。高句丽政权在“长寿王”时期达到了鼎盛,成为东北亚地区最强大的国家。
史书记载,高句丽人有厚葬习俗:“男女已嫁娶,便稍作送终之衣。厚葬,金银财币,尽于送死,积石为封,列种松柏。”长寿王继位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倾全国之力厚葬乃父。太王既安,长寿王开始修造自己的陵墓。与好太王陵相比,长寿王陵形制略小,但更加豪华。根据墓顶出土的大批青灰色莲花纹瓦当和铁链等遗物可推测,当年墓顶上应有寝殿一类的建筑。
历史遗迹好太王碑好太王碑。
青山绿水环绕中的古城集安,仿佛湖水中一片静立的荷叶,而城中伫立了1500多年的好太王碑则似荷叶上的一滴露珠,璀璨夺目。
“东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坐落在吉林省集安市区城东4公里外的禹山脚下、通沟平原上,是为高句丽第19代王“好太王”陵墓所立,高大、端庄、通体黝黑。据史料记载,好太王碑建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迄今已有1590年的历史。它是用一块完整的巨大角砾凝灰岩石柱稍加修凿而成。碑高6.39米,四面幅宽不等,在1.34米至2米之间。碑体重约37吨,碑身略呈方柱形,无碑额。整座石碑未借助任何外力,直接矗立在一块不规则的花岗岩石板上。
“好太王”名谈德,于公元391年18岁时即位,39岁死亡,谥号“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专家研究表明,好太王在位的22年间是高句丽历史上的空前繁荣发展时期,他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东讨西征,占辽东、驱倭寇,侵汉江、降扶余,使高句丽疆域空前扩大。
好太王碑是长寿王为纪念其父的功业而树立的。碑的四面刻有碑文,为汉字隶书,方严厚重。四面碑文竖行共44行,行间以界格,每行41个字,原有文字1775字。上千年的岁月磨蚀,以及晚清、民国时火焚除苔和不当拓字,使碑体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可识之字目前仅为1600字左右。碑文文意大体明了,惟断句、考证所涉及历史、考古诸多问题争议不少,中外学者因此著书立说,各陈己见。
好太王碑碑文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较短,共6行,主要记叙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及好太王统治时期国富民强,五谷丰登的局面。第二部分是碑文中心所在,占22行,较详尽地记录了好太王率军攻城略地的情况。第三部分占16行,记载了为好太王守墓之烟户数量、来源以及有关的守墓制度。据专家介绍,高句丽历史上目前已知的有文字文物仅存三件,好太王碑是其中记叙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件。由于文献资料对这一民族的记载很少,这块刻有1775个汉字的石碑记载的史实比较完整,涉及面广,而且源于高句丽政权的鼎盛时期,因此对研究高句丽的政治、军事、文化、制度、传统和它与新罗、百济及日本列岛的关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这通价值连城的石碑,却被荒烟蔓草整整湮没了十个世纪之久。直到1877年(光绪三年)桓仁建县,一个名叫关月山的书启(秘书之类职务)在公务之余才发现了这块石碑,拓印若干碑文,后传入北京,人们才开始知道,这一脉山泽水间,竟有过冠盖如云、钟鸣鼎食的繁华岁月,甚至还是多次颇具影响的历史风暴和旋涡的策源地。
好太王碑被发现后,成为中国、日本、朝鲜及欧美等国学者争相研究的对象。1928年,集安工商各界集资修成木结构碑亭,好太王碑得以保护。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十分重视保护,对碑上裂隙进行修整,并成功地进行了化学封护,防止风化剥蚀,起到很好的作用。1982年又重新修建了雄伟壮观的仿古碑亭。去年,又在碑亭四面装上了防弹玻璃,并派专人把碑严密保护起来。此外,政府还迁走了好太王碑和太王陵周围的居民,并整治了周边环境,使碑、陵遥相呼应,相映成趣。2004年7月1日,好太王碑与太王陵一起被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重要的历史史实:王氏高丽与高氏高句丽的区别:
王氏高丽立国于高句丽灭亡250年之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亡了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
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的政权。一是立国于公元前37年,在我国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出现的名为“高句丽”的地方政权,我国史书也称之为“高丽”。另一个立国于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也名为“高丽”。为将其区分,学界一般以“高氏高丽”称呼前者,因为其统治者姓高;以“王氏高丽”称呼后者,因为其统治者姓王。因为两个政权都名为高丽,后人或以为二者有前后相继的关系,或将其混为一体,致使人们对高句丽历史的认识产生极度混乱,而实际上二者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主要体现在:
一、两个政权立国时间悬殊,历史发展归属不同
高氏高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最初为西汉玄菟郡高句丽管辖,后逐渐强盛,但并未断绝和中央王朝的臣属关系,进入隋唐时期后,因其不遵从隋唐两朝诏令,不断扩张,并阻塞朝鲜半岛其他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结果导致隋唐两朝的征讨。公元668年,高氏高丽终于为唐朝统一。高氏高丽的辖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东都护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辖,几十年后有一些辖境为我国历史上另一个地方政权渤海占据,一些划归兴起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权新罗,一些仍由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族则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徙到中国内地,后和汉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其王族后也绝嗣,立国7个世纪之久的高氏高丽最终消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而王氏高丽立国于高氏高丽灭亡250多年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其疆土发展为现在的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和韩国,人民发展为现在的朝鲜族和韩族。
二、统辖区域不同
高氏高丽初立国于我国境内的鸭绿江支流浑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后扩展到鸭绿江以东以南地区和图们江附近,统治中心最初在今辽宁桓仁县,后迁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迁至平壤。高氏高丽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最强盛时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东至日本海,西以辽河为界,北达今吉林省珲春市一带,南到北汉江以北。据《高丽史·地理志》载,王氏高丽在建国110年后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龙兴江一线,其北是我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渤海国的辖境,渤海灭亡后是我国的边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动地域。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辖境基本上是继承了新罗的疆域,其北部地区虽然有一部分与高氏高丽的辖境重合,但在高氏高丽灭亡初期即已经归新罗所有。由此看,王氏高丽统辖的区域并非高氏高丽的旧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丽占据平壤以北是后来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岛鸭绿江以东和图们江以南地区则是14世纪末叶,但此时王氏高丽已经为李朝取代,因而在统治区域上两个高丽也难以构成继承关系。
三、辖境内民族构成不同
高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高句丽族为主。高句丽族的族源是我国上古时期古老民族秽貊人东迁后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东秽等,后又融合了卫氏朝鲜遗民的后裔、汉人、鲜卑人等。这些来自于不同民族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一体,史书和学界一般以高句丽族称之。王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新罗人为主。王氏高丽本即是新罗国民所建政权,兼并新罗和后百济之后,新罗人和百济人成为了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新罗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高氏高丽灭亡后虽然有一部分高句丽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罗人的主源。百济则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人。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以来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人为主,大量的史书记载也表明王氏高丽人和我国古人是把王氏高丽看作“三韩氏旧”的。这些源于半岛南部的民族成员,在王氏高丽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合为一族,史书和学界一般称之为高丽族。王氏高丽为李氏朝鲜取代后,朝鲜也因此取代高丽,成为其族称,并沿用至今。
四、王氏高丽非高氏高丽后裔王氏高丽的王族也并非是高氏高丽的后裔。
关于王氏高丽建国者王建的族属,《高丽史》的作者认为“高丽之先,史阙未详”,但据我国学者考证,王建极有可能是西汉乐浪郡汉人的后裔,因为王氏是当时乐浪郡的望族,且人户很多。王建在临死时亲授的《十训要》中不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丽的后裔,而是说自己出身平民,并称“赖三韩山川阴佑”,统一了马韩、辰韩和弁韩“三韩”,其后代也多以拥有“三韩”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丽后裔,出于统治的需要,定当会大肆宣传,也可证王氏不是高氏的后裔。
结论:一、王氏高丽区别于高句丽,前者是韩半岛南部三韩民族建立的古国,后者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的古国。
二、李氏朝鲜区别于“箕氏朝鲜”与“卫氏朝鲜”。李氏朝鲜原由古新罗国和王氏高丽国发展而来,而“朝鲜”二字原为汉语词汇。这一名称被用来称呼韩半岛国家,始于明太祖对韩半岛李氏王朝的赐名。同为“朝鲜”,但两者的民族构成与历史归属都是不同的,“箕氏朝鲜”与“卫氏朝鲜”属于中国历史体系,而李氏朝鲜是韩国古代史的一部分。
三、古代高句丽曾占据过古朝鲜的全部领土,王氏高句丽曾经臣服于中国历代强悍的政权,并接受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思想文化,只是在近代三韩民族独立发展起来,并得到了历史的认可。高句丽是中国东北的古国,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独具风情的高句丽文化,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只独具魅力、风情的少数民族,中国朝鲜族。
(三)、鹤舞向海 ---向海
向海游览区,位于松辽平原边缘,科尔沁草原东部边陲,白城市通榆县境内,是以观赏具有中国西部草原原始特色的沼泽、湖泊、鸟兽、黄榆、苇荡、杏树林和捕鱼等自然景观为主的风景区。 向海游览区总面积为158.2万亩。区内蜿蜒起伏的沙丘,波光潋滟的湖泊,千姿百态的蒙古黄榆,绿浪翻滚的蒲草苇荡,牛羊亲吻着草地,鱼虾漫游于池塘,渔翁、牧童、炊烟、农舍......构成了一组秀丽的田园诗,一幅淡雅的风俗画。这里更为迷人的是鸟类,区内有各种珍禽258种,其中仅鹤类就有6种,目前世界上仅有的1500多只一类保护珍禽丹顶鹤中,就有60多只在这里生息繁衍,向海已成为世界上较大的鹤类观赏区之一。这里还是各种走兽出没的天然动物园,在草地中、树林里生活着狍子、黄羊、山兔、狐狸、獾子、灰狼、黄鼠狼、艾虎等30余种大大小小的动物。
游览区内芳草如茵,野花争艳,淡红色的野百合、粉红色的牵牛花、浅红色的芍药花、黄澄澄的蒲公英漫山遍野、芳香扑鼻、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向海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现已被列入世界A级湿地名册,向海游览区以它独特秀美的塞外草原风姿,饮誉中外,素有“东有长白、西有向海”的美誉。
游览区内已开发出十几处景观景点,并建有蒙古族民俗村供游人参观娱乐。向海游览区交通便利,白城至向海直达油面公路93公里,饮食、住宿及通讯等基础设施齐全,实是旅游观光的理想选择之地。
(四)、一眼(望)三国 --- 防川景区
珲春是中国唯一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的边境城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图们江下游,中国至俄罗斯、朝鲜东海岸、日本西海岸以及北美北欧的最近点。珲春是一个新兴的口岸城市,总人口21.5万人,幅员面积5145平方公里。珲春同时拥有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互市贸易区三个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特殊经济区域;全市下辖四镇五乡、四个街道办事处。珲春属中温带季风性海洋气候,冬暖夏凉,温和湿润,年均温5.65℃,降水充沛。东南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边境线长246公里,现有珲春(公路)口岸和珲春铁路口岸与俄相通;西南与朝鲜边境北道隔江相望,边境线长130.5公里,现有圈河口岸和沙驼子口岸与朝鲜通客过货。从珲春南部的防川沿图们江而下,约15公里便可进入日本海。
发源于长白山麓的图们江,将中、朝、俄联于一体,是中国从陆路进入日本海的唯一水上通道。依藉这一通道,珲春历史上曾一度成为中原地区与日本、俄罗斯等东北亚国家友好交流的桥梁,边境贸易十分活跃。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使珲春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条件,也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珲春东南以珲春岭为界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中俄边界线长232.7公里,距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首府海参崴180公里,现有珲春长岭子公路口岸和珲春中俄国际铁路口岸与俄相通,防川与分水岭也具备开辟口岸的条件;珲春西南隔图们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邻,陆路距朝鲜的重要港口罗津港93公里,距清津港171公里,现有圈河口岸和沙坨子口岸与朝鲜通客过货,其中圈河口岸对面就是朝鲜罗津先锋经济贸易区。从珲春南部的防川沿图们江而下,约15公里便可进入日本海,距朝鲜的罗津港15海里,清津港55海里,距韩国的釜山港460海里。这些交通区位的优势,不仅使珲春具有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条件,也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防川风景区,位于吉林省延边自治州珲春市南部,距市区75公里。风景区位于中朝俄三国交界的地带,面积为20平方公里,涉江临海,依山傍水,自古就有“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之称。该区以其独特的“一眼望三国”以及区内的自然湖泊、森林、珍稀植物、鸟类等闻名于世,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远东豹保护区的核心地带。防川东面是俄罗斯的边境路小站包得哥尔那亚,西南面隔图们江与朝鲜豆满江市相望。俄朝的这两个城市由图们江上的一座铁路在桥相连接,是联结俄朝陆路贸易的惟一纽带。从防川沿图们江而下,公15公里即进入日本海,可是成为中国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往防川村前数公里便是1886年由清政府钦差大臣吴大澄会同沙俄代表巴拉诺夫临立的“土”字界碑。从这里到图们江口只有15公里,可以远眺日本海,登上附近山包上的了望塔,远处那雾气蒙蒙的日本海连着天际;近处中朝俄三国的景致尽收眼底,左侧是俄罗斯的边城包德哥尔那亚,右侧了隔江则是朝鲜的豆满江市。
防川国家级风景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有金玉生辉、碧水环绕的绿洲沙漠,还有生长着具有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历史的图们江红莲等自然景观,也有清代勘立的中俄“土字”牌界碑,日苏张鼓峰战役遗址,防川朝鲜族民俗村等人文景观。优美的风景、浓厚的历史文化,为防川风景区增添了无与伦比的迷人色彩。
“土字牌”是中国与俄罗斯两国界标之一,也是中俄边境线上第一座界碑,从土字牌顺图们江而下到日本海15公里。它是1886年清政府派吴大澄与俄谈判而立。在我侧正中刻有“土字牌”三个大字,其左竖刻“光绪十二年四月立”八个字,在俄侧刻有俄文“T”字样。“土字牌”上字不多,但中华民族荣辱兴衰的历史却深深的刻印其中。如今的“土字牌”只有象征意义了,真正的界碑是它左侧的422号界碑。沙俄通过爱辉条约等几个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15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土地。我们所看到的区域,过去就是中国的固有疆土。因为沙俄的割占,吉林、黑龙江地区一直没有一个出海口。可以说,望得见大海,出不了大海。据说前几年,我国提出把这一段领土与新疆边界地区进行双倍土地置换,以便拥有一个出海口,据说,叶利钦曾经同意了。但到了普京,他看到了战略上的意义(对面是海参威),给否决了。
作为旅游这确是一个很好的景点,所谓“眼看三疆山川风貌,耳听三国鸡鸣狗吠”。但看后,我们只能感到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真正明白了落后必然挨打这个真理。来到该地,每个中国人都会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防川感怀
---扬眉
一眼望三国,犬吠惊三疆。
边陲烽烟起,故土被分离;
百姓多苦难,国弱不兴帮;
遥遥是大海,于今不能行。
(五)、伪满皇宫 --- 伪满皇宫
在长春市东北角的光复路上,是伪满洲国傀儡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宫殿,他在从1932年到1945年间曾在这里居住。
占地4.3万平方米。这里原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第三次登基时的宫殿。1931年“九.一八”事变,翌年日本侵略在沈阳召开“东北行政委员会会议”。通过所谓“满洲国建国方案”,决定成立伪满洲国执政府,以爱新觉罗.溥仪为“执政”,定“都”长春。改长春为“新京”。同年2月18日,宣布伪满洲成立,3月8日,把溥仪从旅顺接到长春。下榻与长春尹衙门。3月9日,溥仪就任执政,年号“大同”。4月溥仪迁居到原吉黑榷运局办公楼,并将此楼改名为“缉熙楼”。1934年初,改“满洲国”为“满洲帝国”,改“执政”为“皇帝”年号“康德”。同年3月1日,溥仪即帝位,并命其住所为帝宫。帝宫分内廷、外廷。内廷是清仪及其后妃日常生活起居的区域;外廷是清仪从事政治活动的场所。内廷有东、西两院,西院有缉熙楼,东院有1936年开始修建的同德殿。中和门之外称外廷,有勤民楼、怀远楼、嘉乐殿等。
伪满皇宫的主体建筑是一组黄色琉璃瓦覆顶的二层小楼,包括勤民楼、辑熙楼和同德殿,这三座小楼风格独特,是中西式相结合的格局。伪皇宫可分为进行政治活动的外廷和日常生活是内廷两部分,现分别辟为伪满皇宫陈列馆和伪满帝宫陈列馆。外廷(皇宫)是溥仪处理政务的场所,主要建筑有勤民楼、怀远楼、嘉乐殿,勤民楼是溥仪办公的地方。此外还有花园、假山、养鱼池、游泳池、网球场、高尔夫球场、跑马场以及书画库等其他附属场所。内廷(帝宫)是溥仪及其家属日常生活的区域,其中辑熙楼是溥仪和皇后婉容的居所,是日常起居之处;同德殿是“福贵人”的居所,另外还设有一些娱乐设施。如今,帝宫的一部分已辟为吉林省博物馆,展出高句丽、渤海、辽、金等在东北建立的封建王朝的史料。
伪满皇宫博物院是建立在伪满皇宫旧址上的宫廷遗址型博物馆。以伪满时期的文物、文献、图片资料为主要收藏对象,以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历史、伪满洲国史、伪满宫廷史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伪满洲国皇宫旧址为载体,以陈列展览为手段,通过举办《伪满皇宫原状陈列》、《从皇帝到公民》、《勿忘九·一八》等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揭露日本武力侵占中国东北,推行法西斯殖民统治的罪恶以及以溥仪为首的伪满傀儡政权卖国求荣、效忠日本、甘当儿皇帝、奴役残害东北人民的罪行;展示溥仪及其“后”“妃”被扭曲的宫廷生活。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而达到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的目的。
主要收藏对象,以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历史、伪满洲国史、伪满宫廷史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伪满洲国皇宫旧址为载体,以陈列展览为手段,通过举办《伪满皇宫原状陈列》、《从皇帝到公民》、《勿忘九·一八》等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揭露日本武力侵占中国东北,推行法西斯殖民统治的罪恶以及以溥仪为首的伪满傀儡政权卖国求荣、效忠日本、甘当儿皇帝、奴役残害东北人民的罪行;展示溥仪及其“后”“妃”被扭曲的宫廷生活。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而达到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的目的。
伪满皇宫博物院成立于1962年,后与吉林省博物馆合属办公,1982年恢复建制,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接待观众,原馆名吉林省伪皇宫陈列馆,2000年划归长春市政府属地管理,2001年2月18日更名为伪满皇宫博物院。现保护范围13.7万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4.7万平方米;现有员工161名,院藏文物近两万件。开馆至今已接待国内外观众近500万人次,并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伪满皇宫是我国至今所保存较完整的宫廷遗址之一,在历史渊源上与沈阳故宫、北京故宫有着秘不可分的联系。伪满皇宫本身的性质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代君主----溥仪充当伪满洲国傀儡皇帝的宫廷遗址,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炮制伪满洲国并进行殖民统治的历史见证。伪满皇宫历史背景的复杂性、文化内涵的多重性,决定了其性质的独特性,以及文化资源的稀缺性、世界性和独有性。伪满皇宫现已开放展出各类原状陈列和专题展览20多个,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海内外观众前来参观,收到了极好的社会反响,也给人留下不尽的遐思和启迪。
(六)、松江雾凇---松花湖(吉林)雾凇
位于吉林市松花江沿岸地区。起因是严寒的大气和温暖的江水互相作用的结果。
吉林市区冬季气候严寒,清晨气温一般都低至零下20—25℃,尽管松花湖面上结了1米厚的坚冰,而从松花湖大坝底部丰满水电站水闸放出来的湖水却在零上4℃。这25—30℃的温差使得湖水刚一出闸,就如开锅般地腾起浓雾,数十里云雾长龙随江水弥漫形成松雾凇。
雾凇是一种附着于地面物体(如树枝、电线)迎风面上的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冰层。它也是由过冷水滴凝结而成。不过,这些过冷水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浮在气流中由风携带来的水汽凝结而成的。这种水滴要比形成雨凇的雨滴小许多,称为雾滴,实际上,也就是组成云的云滴。当它们撞击地物表面后,会迅速冻结。由于雾凇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因此雾凇呈完全不透明的白色。雾凇轻盈洁白,附着在树木物体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这就是树挂,又称雪挂,雾凇的密度小,重量轻,附着力强。
花江水源源流过吉林市区,十分壮观。这就是美丽的吉林雾凇得天独厚的原料来源。它使得江畔长堤上的大柳树成了“白发三千丈”的雪柳,苍松则成了“玉菊怒放”的雪松。这种得天独厚条件形成的雾凇即奇厚又结构疏松,因而显得特别轻柔丰盈、婀娜多姿、美丽绝伦。在全中国,以至更大范围内,哪里能再找到这样的条件呢?一般低温地区不可能有不冻的江水,而江水不冻的地区又决不可能有如此低温的大气环境。可见,在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中,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和长江三峡都是天生丽质,而独吉林雾凇是人工仙境。
据吉林气象站记录,吉林雾凇季节一般从每年的11月下旬开始,到次年的3月上旬结束。
每当雾凇来临,吉林市松花江岸十里长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树结银花,松树绽银菊,把人们带进如诗如画的仙境。
江泽民总书记1991年月在吉林市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秉笔,写下:“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之句。1998年他又赋诗曰:“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七)、净月风光 --- 净月潭
净月潭风景名胜区,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境内。1988年8月1日,国务院公布由伪满洲帝国傀儡皇帝宫殿、伪国务院及其下属“八大部”等历史建筑与山清水秀的净月潭自然风光统一组成“八大部”──净月潭风景名胜区,并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面积151平方公里。这也是一种类型的历史纪念地,通过遗址遗物使人们了解中国这段灾难历史,从中受到教益。公元1932年,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将长春市立为伪满洲国国都──新京市,并在今长春市东北部光复北路3号建造了皇宫殿堂。宫殿分内外两廷,占地12公顷。外廷主要有勤民楼、怀远楼、嘉乐楼;内廷主要有缉熙楼、同德殿,还有御花园、假山、养鱼池、游泳池、网球场、跑马场及书画库等附属建筑。勤民楼取清室祖训:“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之义。为一幢二层方形圆楼,中为方形天井,是溥仪处理政务、接见日本关东司令、外交使节和伪满官吏的地方。缉熙楼系溥仪和皇后婉容、祥贵人谭玉玲的居所。楼房二层典出《诗经·大雅·文王》“于缉熙敬上”句。
伪国务院及其下属八个部,统称长春“八大部”。即伪国务院及治安部、司法部、经济部、交通部的原址,现均为白求恩医大用房。兴农部今系东北师大附中,文教部今属东北师大附小,外交部今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八大部”位于长春市中心,公元1936年基本建成。唯有溥仪的正式“皇宫”(今地质宫)只完成地下部分,而金碧辉煌的宫殿系50年代完工。宫殿占地51.2公顷,殿前的草坪广场可容50多万人集会。站在宫殿的中轴线上向南眺望,一条宽80米的笔直的新民大街直向南湖公园延伸,中线花坛为松、柏、丁香树风景带和两侧的高可钻天的杨树,形成1500米的绿色长廊,伪国务院及下属“八大部”的办公室全部坐落大街两侧,形成一个菱形景区,建筑各具特色,绝无雷同。
净月潭位于长春市净月旅游经济开发区境内,距市区中心12公里,国家一级公路直通湖畔。景区面积达83平方公里以上,分为潭北山色、潭南林海、月潭水光和潭东村舍四个景区,水景为主,山村衬托,植被丰富。由于她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完美的森林景观以及清澈无瑕的一潭碧水,1986年国家在这儿开辟为北方绿化中心。1988年,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她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林场,生长已有50多年的人工林就有8000公顷,世界闻名。净月潭迄今已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结构独自特色的森林景观。成为踏青、春游、野营、登山、观花、赏月、避暑度假,滑雪,观看冰灯的理想环境。由于造林历来以松涛依旧,大森林的幽静和神秘。
观潭山上的太平楼,典雅别致,为集古今建筑精华于一体的艺术杰作。山村中有金代古墓两座,已被长春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八)、查干冬渔 --- 查干湖冬捕
查干湖(zhanganhu),又名查干淖尔、查干泡、圣水湖,,‘查干’是蒙语,意为纯净圣洁,于是人们约定俗成地叫它‘圣水湖’。
地跨吉林省西部前郭、乾安和大安2县1市,区域面积480km2,包括查干湖水面347km2,湖滨沼泽约70km2。湖内有芦苇沼泽100km2。其地理坐标为N45°10′~45°21′,E124°04′~124°27′。查干湖处于大安、乾安波状冲积平原区,主要特征
是地势平,从南向北倾斜,区内有连片分布的草原。本区气候属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4~5℃,年均降水量为400~500mm,蒸发量为1140~1270mm。查干湖的湖水补给主要依赖于引松渠道和湖面的降水。
查干湖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的西北部,总面积60万亩,蓄水量7亿立方米,平均水深2.5米,最深达6米,是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年产鲜鱼3000吨,鱼苗350吨,芦苇3万吨,渔业产值1200万元,利税135万元。整个湖泊南北长37公里,东西宽17公里,湖岸线蜿蜒曲折,长达128公里,四周环境优美,景色秀丽,风光迷人,是吉林省著名的渔业生产基地、芦苇生产基地和天然旅游胜地。
查干湖的自然资源丰富,除了盛产鲤鱼、鲢鱼、鳙鱼、鲫鱼等15科68种虾类、芦苇、珍珠水产资源外,这里自古至今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鸟类的乐园。据初步调查,草原上、树林间、田野中,有狐、兔、貉、獾等野生动物20多种;在水肥草美的绿野平畴上,栖息者野鸡、野鸭、大雁、灰鸥、鹭鸟、天鹅、丹顶鹤等珍贵鸟类80多种;同时,也是个天然植物园,有野生动物2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149种。
湖水幽深、雁阵凌空、草原碧绿、牧羊成群是她如诗的画卷;妙因古刹、敖包耸立、哈达传情、奶酒飘香是她古朴的蒙古风情;泡沼密布、草碧花鲜、鸭雁栖集、渔歌唱晚是她特有的自然景观;王爷府邸、塔虎重镇、满蒙文碑、孝庄祖陵是她千年的文化底蕴;而以一网捕鱼42万斤创造世界纪录的查干湖冬捕,更以其原始渔猎部落文化的积淀而成为查干湖构建吉林省生态旅游龙型框架的点睛之笔。
“蓝天白云碧水间,鸿鹄翩翩鸟流连,蒲苇轻拂鱼戏浪,野莲荷花绽笑颜”查干湖四季不同的迷人景色有着四种不同的韵味,春登鸿鹄楼观湖赏景,夏游圣水湖清爽宜人,秋品历史感动心灵,冬赏冰上捕鱼世界之最,查干湖四季皆有景,四季都是情!
春天,沉睡了一冬的湖水静悄悄地醒来,复绿的春草、初绽的百花倒映在悠悠湖面,湖畔鸥鹭齐飞百鸟鸣唱,天鹅在湖面梳妆照影。湖中烟波浩淼、渔帆点点,鱼儿在水底摆尾追随。置身于查干湖畔这如诗如画,似梦、似幻、似仙境的景色之中,再品尝一番湖水炖湖鱼的美味,定会叫游人乐不思归!
夏日,漠漠大湖碧波万顷,两岸花开香溢四野,渔歌婉转,橹声咿呀,更添流云鹤影。湖边的芦苇在微风中摇摆着枝叶轻歌曼舞,嬉戏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偷窥着绿柳红花的湖畔秀色,此时的游人或置身于游艇之上,穿梭于绿色的蒲苇长廊任凉风掠襟,领略飞舟斩浪的惬意,或端坐于岸边柳荫苇影之下效渔翁垂钓于湖,享受红鲤吞钩的惊喜,会叫游人流连忘返。
秋天,浩淼的查干湖气爽风轻大野悠悠,芦花扑面雁阵南归,秋阳为湖畔的万物镀上了金色的外衣更显雍容富丽,美丽的查干湖又增添了几分塞北风光的雄浑与壮美。
冬季,银装素裹的查干湖像一块硕大的碧玉镶嵌在飞雪茫茫的北国,冰面上一串串冬捕的爬犁往来穿梭,高亢激越的劳动号子驱散了严冬的寒冷,沉甸甸的大网拉出了鳞光耀眼的鲜鱼,也拉出了绚丽的希冀,构画出冬日查干湖的壮观景象。
改革开放的徐徐春风使查干湖这塞北明珠的景色更加璀璨夺目。近年来,前郭县委、县政府投资数千万元大力开发查干湖的旅游资源,今日的查干湖旅游度假区,景观小品星罗棋布,亭、阁、廊、雕相映成趣;妙因寺香烟缭绕、暮鼓晨钟;鸿鹄楼雕梁画栋、祥云缥缈;郭尔罗斯博物馆让你领略到自治县历史的源远流长、民族文化及自然资源的丰富多样。漫步在沿湖路、查干淖尔文化广场,使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千姿百态的花卉树木环绕着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度假村、民俗村与小桥流水相衬互映熠熠生辉。塞北明珠查干湖正张开双臂展开笑颜喜迎远方宾朋。查干湖唐时方圆五百里,现仅存五十里。
查干湖冬捕的网是如何操作的?
先在一米左右的冰层上每隔八九米凿一个冰眼,一网要凿几百个冰窟窿,然后穿杆引线。下网时,由于网太长,每隔一定的距离,他们都要使用马拉绞盘拉动大网,才能将大网逐步下到位,仅下网的过程就需要八九个小时。
收网时,几匹高头大马拉动绞盘牵引着钢丝绳转动,四五米宽的大网裹着冰层下的鱼儿从宽一米、长两米的出鱼口缓缓露出冰面,渔工们边收网,边将打上来的鱼平摊在冰面上,等在两侧的人们拿着渔场准备的专用编制袋,将一二十斤的大鱼收入囊中。
查干湖冬补前要举行跳舞祭湖醒网等仪式,这一习俗从辽金延续到现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头鱼拍卖更是热闹,一条鱼能卖到上万元。吃头鱼能带来好运据说历来帝王就喜欢吃查干湖的头鱼预示江山稳固风调雨顺。查干湖冬捕曾获单网捕鱼量最多的世界吉尼斯记录,一网最多能捕十多万斤。(来源: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官方网站)
(责任编辑:徐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