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展滚动 > 正文

2019中关村论坛探讨全球科技趋势和未来产业发展 让世界共享创新发展成果

2019年10月23日 07:01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朱竞若 贺 勇 王昊男

  图为观众体验前沿科技成果。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图为观众体验前沿科技成果。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图为观众体验前沿科技成果。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2019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发布会及闭幕式现场。

  中关村管委会供图

  2019中关村论坛开幕式10月17日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

  本次论坛由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举办,首次采取“会议+展览+发布”的新架构, 3天时间密集推出一场开幕式暨全体会议、18场平行论坛、一场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成果展、一场重大成果发布会。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以色列、澳大利亚、日本等5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科技趋势和未来产业发展。

  

  交流互鉴

  创新发展 合作共赢

  10月16日上午,2019中关村论坛刚一展开,两场生机勃勃的对话同时举行,一边是十几位不到30岁的中外青年创业者,以硬科技为核心,展开创新创业的激情交流;一边是来自11个国家的33位院士,群星璀璨,齐聚一堂,展开一场世界级的对话。

  论坛期间,一场接一场的交流,精彩非凡。高端对话、未来农业拥抱新科技变革、工业互联网平台与未来产业发展、脑科学与未来社会、2019世界人工智能峰会、5G赋能未来产业、全球科技园区转型与发展……他们共议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共商全球创新规则和创新治理。

  交流与交往,结出一批批硕果。

  论坛期间,乌克兰船舶科学院院士、基辅大学客座教授亚历山大·雷杰科夫,乌克兰交通运输科学院院士、计算机集成技术教授安德烈·布克托夫,乌克兰船舶科学院院士、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技术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内德巴洛·亚历山大等3位外国院士签约落地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

  一批中外合作项目签约落地。其中,中关村管委会与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日中经济协会就加强创新合作,建立常态交流对接机制,签订合作备忘录;围绕生物制药、AI触觉传感芯片、下一代空管系统、工业互联网、网络空间安全等领域,中国科学院、曼彻斯特大学、法国泰雷兹集团、中国信通院等单位分别在北京落地一批重大项目。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任何国家的创新和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创新网络。”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

  “创新发展、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中关村会以更大的力度、更深的层次推动对外开放。”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表示,将继续在技术创新上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研究机构的交流,同时加强人才交流合作,进一步推动外籍人才来京来中关村创新创业的便利化。

  平行论坛

  智慧碰撞 思想盛宴

  5G、人工智能、纳米材料、量子计算、航天科技……这些新技术将如何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变革,改变人们的生活?来自全世界的科学大咖,展望发展前景,把脉产业动态,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未来十年,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对医学的贡献就可能超过其他所有技术的总和,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的医学研究将变成医学和卫生保健的一个新领域。”首位获得菲尔兹奖的华人、数学家丘成桐教授为观众展示了数学在信息技术当中的基石作用。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现有的计算能力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戴琼海介绍,传统的CPU计算效率较低,如果应用光电计算,可提升6个数量级的效果。到全光计算,提升的效率就更高了,能够继续提升4个数量级。

  清华大学副校长、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薛其坤展望了量子科学与未来数字技术。他首先从量子世界的神秘之处讲起,1981年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出现,让人类多了一双能够观察到微观世界的眼睛,能够首次在原子层面上观察物质。

  “普通计算机如果可以看成是比特的接力赛的话,量子计算机就是利用了量子态的叠加性和纠缠性,可以看成是量子比特,一亿次就是现在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53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比这个楼还要大的超级计算机运转速度还快,我们在积极探索这样一个世界。”薛其坤展示了在不远的将来量子科学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颠覆性变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描绘了5G时代的美好前景,他举了个“接地气”的例子,过去青岛港塔吊的员工都不敢喝水,现在利用5G技术,塔吊工人可以坐在办公室,准确操作塔吊。发明纳米隐身衣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张翔介绍,负折射率材料可以做下一代AR,研制可透视的医疗系统,提升医生手术水平。

  把脉会诊

  集聚能量 突破关键

  科技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然而重大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具有研发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的特点,往往得不到资本青睐,成为产业发展痛点。本届论坛推出“耐心资本‘融’生万物”平行论坛,请来国内外资本大咖,就培育“耐心资本”会诊。

  中金资本董事长丁玮说:“这几年中国的新兴产业投资,约1/3的数量是北京区域;第二个是深圳;第三个是上海。这三家加起来大约占总额度85%—90%之间,剩下的其他城市加在一起百分之十几。在中关村进行深入探讨,是一个非常好的有吸引力的布局。”

  整整一下午,各路投资家各抒己见,现场十分热烈。而在本次论坛上,北京实施的是“会诊”与“出手”两手抓。一方面听取大家高见,一方面推出实招,发布成立“中关村创新母基金”。这是由中关村发展集团旗下投资平台,中关村资本主导,联合境内外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技术资本,共同发起设立,围绕科技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孵化,科技服务平台构建,创新载体建设方向进行投资布局。

  关注培育参天大树,也关注抚育新生力量。中关村地区平均每天诞生科技型企业90多家,并不断上演高速成长的传奇。但一个难题也长期存在,小微企业由于“缺信息、缺抵押、缺担保”,手握好点子金技术,也难得金融血液的滋润。为解“吃不着”之愁,中关村管委会在论坛上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政策”,缓解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专门组织了“信用北京”服务创新论坛,请来海内外高手,共谋良策。

  同时,论坛也推出了服务小微企业的实招,建设“中关村科创小微企业融资信用数据库”,把分散在政府各部门和中介组织手上相关信息,破壁融通,统一入库,数据涵盖9个方面,供金融机构对接。

  新技术瓜熟蒂落,却没有应用场景,是高科技企业最为无奈之事。此次论坛推出“20项央企应用场景建设项目”,是推进新技术落地的全新尝试,犹如新技术的“试衣间”。据介绍,这批项目,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和社会责任局与北京市科委携手合作,面向在京76家央企征集而来,包括5G、人工智能、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等领域技术,应用在城市运行管理、高精尖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

  既登高望远、把脉未来,又脚踏实地、破解难题,这正是中关村论坛的魅力所在。

  版式设计:蔡华伟


(责任编辑:欧云海)

分享到:
35.1K
微信截图_20230830144859_副本.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