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展滚动 > 正文

陈先进:双核驱动的进博会产生无限“展能”

2019年11月11日 08:4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能把政府展的使命和作用通过市场化来实现,对国家赋予会展平台的经贸外交功能以‘双核驱动’,产生无限‘展能’,从影响力到运营服务都不低于任何国际展会。”11月8日,国际展览业协会名誉主席、全国会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陈先进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现场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访时高度评价了两届进博会。

  现场视频专访

  会展中国:在国际会展业发展的进程中,新中国70年会展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陈先进:新中国成立70年,从会展业发展经历来看,我个人把它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的40年。第一阶段也有一些会议和展览活动在举办,也有一些办展机构,但全国也少有真正专业展览意义上的专业场馆,都是和一些文化艺术场馆功能合并在一起。在那个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体制下,会展业发展比较慢、比较弱。改革开放之后,会展业才真正走向了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道路。

  如果要说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创办的比较大的展会,广交会便是其中的代表。它的创办当时是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拓展国家的对外贸易,所以中国自主举办了这个以外贸出口为导向的展览会。参展商都是国内的出口商,观众是国外的采购商。

  改革开放以后,会展业不但有了专业性办展的场馆,还有了不同所有制的展览企业,有了会展行业组织,国家层面和很多省市的政府也出台了促进和鼓励展览业发展的政策等。整个行业真正的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改革开放40年,会展业的发展可圈可点,也有能力站在会展行业国际舞台的中央。

  会展中国:近年来,有哪些会展活动对中国改革开放、主场外交以及中国会展业的国际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陈先进:从国际化和影响力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和正在举办的进博会当之无愧。上海世博会是由国家举办,有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来参加,经历了184天,吸引了全球7000多万人次参观,创造了世博会参观人数的顶峰。

  进博会尽管只办了两届,但这个“不一般”的展会参展企业的数量和品质都是国际一流。两届参展企业都超过3500家,面积从30到36万平米。参展商来自国际,观众是以国内的采购商为主,但也有一些国际买家。所以从由中国自主创办的、国际化品牌展会角度来说,在新中国成立前30年可以把广交会作为一个典范。后40年,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世博会和进博会,是标杆。

  会展中国:对于进口博览会的解读,来自多方面,从会展专家的角度,您如何评价进博会的意义?

  陈先进:非常感慨!我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从事会展业,当时各界对会展业的重要性认识,和行业的地位,和现在比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促进展览业发展的文件,把展览业定位为是两个经济体系,一个是市场经济体系,一个是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那个时候会展人认为国家已经把展览业的地位提得非常高了。

  进口博览会的举办是中国对外贸易一大创举,是我国主动开放市场的一个重要平台。这就把展览会的地位提升到国家外交战略、对外开放平台这样的高度。所以我们非常幸运,现在做会展业正逢其时。无论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把会展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甚至于体现我们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平台。所以会展人所从事的工作是在为国家的外交服务、为国家的战略服务。

  会展中国:您认为第二届进博会和首届比,从哪几个方面体现了“越办越好”?

  陈先进:越来越成熟了,不仅体现在对展会的策划,定位,也包括对展会的运营、服务,还有衡量展会的效果,以及展会产生的其它溢出效应等重大方面。政府主导型展会,只要充分利用体制的优势,只要认认真真去做这么一件事,都可以做得很好,而且可以看出来,进博会服务和运营标准都不低于国际上的任何一个展会。

  本届进博会首先在展示板块设置上,与首届相比有明显变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更加紧密。第二个变化是整个展品的类别更加丰富。这次做的各省市参与的非遗板块,对加强我们国家和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也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三个从组织管理来看,展馆内的标识比第一届要更加清楚,整体的安排更具人性化。这是在办展中不断摸索,不断提高展会现场管理水平的过程。还有人脑识别等智能技术的应用,在这一届进博会上也体现的比较充分。

  进博会对会展主办者而言,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是样板。因为进博会是双核驱动,所谓双核驱动就是政府在主导,市场也有这个需求。从办展主体和展会作用来看,有政府主导型的展会,有市场需求主导型展会。但一些政府主导型的展会,和市场需求的结合并不紧密,所以一些政府主导的展会在办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主要的困难在于市场价值体现不足,很难持续。

  会展中国:最近“展能”的概念很受行业和社会关注,您认为,进博会有怎样的展能?如何把“展能”的概念更好地深化和推广?

  陈先进:“展能”这个概念不是我的首创,是上海大学张敏教授他们提出来的,主要指展馆的展能。在做进博会的时候,我们感觉可以引入展能这个概念,可以尝试将它作为衡量一个展会,一个大型活动,或者一个展览城市的综合性指标。它不仅代表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可供展览的展馆面积、数量,更体现在展览的效果,展览这个行业的影响力,和企业的竞争力等各个方面。

  所以展能是不是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大概再去进一步地去思考:第一,会展的功能,它的定位和地位;第二,它的能量,就是可量化的能力。比如说城市展馆的数量,展览面积,展览配套设施,都是可以量化的;第三,会展的能力。这个能力要求更偏重于它的一些软实力方面,包括服务水平,管理水平,销售能力,营销能力;第四,能效。能效不仅指这个展会本身为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带来的促进作用,还可以指其他方面。比如进博会对我国对外开放的升级,对外贸易量的提升升级,对国家和城市形象的升级,对招商引资升级所产生的作用,都非常值得探讨、并不断实践。(袁梓 实习生 于晴/文 摄像摄影 董家朋)


(责任编辑:欧云海)

分享到:
35.1K
微信截图_20230830144859_副本.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