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后宫遗珍:清东陵慈禧及容妃服饰修复成果展”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展览陈列了修复完成的16件女服精品及相关丝织品,按文物来源分为“慈禧定东陵地宫出土”“容妃园寝地宫出土”“故宫博物院调拨”三个单元。这些历经沧桑的服饰,虽失去了原有的绚烂色彩,但经修复后仍魅力不减。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昌瑞山南麓,是中国现存规模宏大、体系完整、保存较好的一处大型清代皇家陵园,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至2019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对清东陵所藏20件丝织品文物进行保护修复。这批丝织品主要来自慈禧定东陵地宫和容妃园寝地宫出土以及故宫博物院拨交,包括袍服、夹衣、鞋帽、枕、褥、被、荷包等多个品类。此次修复在前期分析检测的基础上,对文物进行消毒、清洗、平整等保护处理,再结合每件文物的实际保存状况设计修复方案,通过局部背衬加固、整体背衬加固以及表面覆绉丝纱等方式实施针线法修复,在全面妥善保护文物的同时,提升了文物的可看性。
展览中最受瞩目的当属黄江绸绣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龙袍。这件龙袍出土于慈禧定东陵地宫,慈禧太后入葬时着于最外层。此袍为斜纹绸面料,团寿云纹绫衬里。袍身及领、袖等处饰龙纹,并用金线绣有几十个“佛”字。“佛”字上原缀有珍珠,但均已缺失。袍身前后绣有“十二章”纹,“十二章”纹本只限于帝王的龙袍上使用。
慈禧陵棺内随葬的织金陀罗尼经被是修复项目中耗时最长的一件。其用料之精、幅面之大、工艺之善、图文之美,均属罕见。经被独幅织造,长290厘米,宽275厘米,四重边中心为佛塔,缎地织捻金图文,上有汉字楷书篆体,共2.5万余字。经被呈棕黄色,依宫中制度,当初应为明黄色。原缀有820颗珍珠已遗失。
展览开幕当天,中国丝绸博物馆邀请清东陵博物馆馆长李寅作“走进清陵地宫——以清东陵为例”专题讲座。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8日。(本报记者 邹雅婷)
(责任编辑: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