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展滚动 > 正文

北京顺义“两区”建设一周年: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2021年09月05日 17:2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5日讯(记者 王璐瑶)9月5日下午,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顺义区专场新闻发布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会上,对北京顺义“两区”建设一周年成效及服贸会相关情况进行了发布。 

顺义区专场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璐瑶/摄 

  顺义区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登科介绍称,近年来,顺义区依托空港资源,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在航空服务、文化贸易、金融服务、跨境电商等重点领域打造了一批全国首创案例,聚集了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了制度创新的良好氛围,为北京对外开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两区”建设以来,顺义区从“产业+园区”两个维度明确“3+7+N”工作思路,即充分发挥天竺综合保税区、临空经济示范区、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3大园区的主体作用,重点围绕航空服务、跨境金融、文化贸易、商务会展、数字贸易、医疗健康、国际寄递物流7大产业创新发展,带动全区多个领域推进服务业开放。杨登科称,顺义“两区”建设一周年成效显著。 

  深化政策创新,开放发展成效显著 

  顺义组团在探索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深化产业领域开放等多方面持续发力,85项区级政策任务已落地81项,落地10项全国首创或首批开展的突破性试点政策任务。围绕跨境医药、航空服务、文化贸易等优势特色领域,形成了12个“两区”建设改革创新实践案例,其中《文化艺术品和文物进口保税贸易发展模式创新》和《以标准化促进药品器械跨境贸易便利化新方式》2个案例纳入北京复制推广的案例库。 

  服务保障升级,项目聚集效应凸显 

  随着试点政策的密集落地和服务模式的持续升级,顺义区在企业落户、项目落地等方面成效显著。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顺义组团累计新增市场主体5058家,资源聚集和规模效应成效显现。目前顺义区“两区”建设项目储备总数280个,累计落地项目139个,落地率近50%。 

  聚焦要素供给,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国际人才保障服务“两区”建设,顺义区制定出台了《顺义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和《顺义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发展规划》,积极营造满足国际人才需求的发展环境;围绕HICOOL大赛打造创业生态,形成全链条最优化的海外人才创业生态。法治保障护航“两区”建设,顺义区法院在北京率先出台“关于为‘两区’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在天竺法庭成立涉外民事审判团队。区司法局建立30余名律师组成的专业人才库,打通“线上”“线下”双渠道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助力“两区”建设,落地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处置资金池,探索建立适应创新型企业特点的专利权质押融资路径,营造更加优良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此外,在2021年服贸会上,为充分体现顺义区发展优势和区位特点,围绕临空经济、产业金融、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领域,顺义区的参会参展活动由“122”框架和“北京日”主题活动构成,即:一论坛两峰会两展区。“一论坛”指的是2021全球PE论坛;“两峰会”指的是9月5日—6日举行的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峰会、9月7日举行的2021中国资本市场投资峰会;设立的两个特色展区是在首钢园区布展的金融服务专题展区和文旅服务专题展区。 

  杨登科表示,下一步,顺义区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北京市委部署,牢牢把握“两区”建设发展机遇,充分利用“两区”政策叠加优势,以更大的力度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升级,以更有效的举措深化对外开放,以更高的水平推动制度创新,以更优的环境服务企业发展,为北京更高层次开放发展贡献顺义力量。


(责任编辑:叶玮)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北京顺义“两区”建设一周年: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2021-09-05 17:2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5日讯(记者 王璐瑶)9月5日下午,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顺义区专场新闻发布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会上,对北京顺义“两区”建设一周年成效及服贸会相关情况进行了发布。 

顺义区专场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璐瑶/摄 

  顺义区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登科介绍称,近年来,顺义区依托空港资源,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在航空服务、文化贸易、金融服务、跨境电商等重点领域打造了一批全国首创案例,聚集了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了制度创新的良好氛围,为北京对外开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两区”建设以来,顺义区从“产业+园区”两个维度明确“3+7+N”工作思路,即充分发挥天竺综合保税区、临空经济示范区、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3大园区的主体作用,重点围绕航空服务、跨境金融、文化贸易、商务会展、数字贸易、医疗健康、国际寄递物流7大产业创新发展,带动全区多个领域推进服务业开放。杨登科称,顺义“两区”建设一周年成效显著。 

  深化政策创新,开放发展成效显著 

  顺义组团在探索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深化产业领域开放等多方面持续发力,85项区级政策任务已落地81项,落地10项全国首创或首批开展的突破性试点政策任务。围绕跨境医药、航空服务、文化贸易等优势特色领域,形成了12个“两区”建设改革创新实践案例,其中《文化艺术品和文物进口保税贸易发展模式创新》和《以标准化促进药品器械跨境贸易便利化新方式》2个案例纳入北京复制推广的案例库。 

  服务保障升级,项目聚集效应凸显 

  随着试点政策的密集落地和服务模式的持续升级,顺义区在企业落户、项目落地等方面成效显著。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顺义组团累计新增市场主体5058家,资源聚集和规模效应成效显现。目前顺义区“两区”建设项目储备总数280个,累计落地项目139个,落地率近50%。 

  聚焦要素供给,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国际人才保障服务“两区”建设,顺义区制定出台了《顺义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和《顺义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发展规划》,积极营造满足国际人才需求的发展环境;围绕HICOOL大赛打造创业生态,形成全链条最优化的海外人才创业生态。法治保障护航“两区”建设,顺义区法院在北京率先出台“关于为‘两区’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在天竺法庭成立涉外民事审判团队。区司法局建立30余名律师组成的专业人才库,打通“线上”“线下”双渠道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助力“两区”建设,落地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处置资金池,探索建立适应创新型企业特点的专利权质押融资路径,营造更加优良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此外,在2021年服贸会上,为充分体现顺义区发展优势和区位特点,围绕临空经济、产业金融、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领域,顺义区的参会参展活动由“122”框架和“北京日”主题活动构成,即:一论坛两峰会两展区。“一论坛”指的是2021全球PE论坛;“两峰会”指的是9月5日—6日举行的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峰会、9月7日举行的2021中国资本市场投资峰会;设立的两个特色展区是在首钢园区布展的金融服务专题展区和文旅服务专题展区。 

  杨登科表示,下一步,顺义区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北京市委部署,牢牢把握“两区”建设发展机遇,充分利用“两区”政策叠加优势,以更大的力度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升级,以更有效的举措深化对外开放,以更高的水平推动制度创新,以更优的环境服务企业发展,为北京更高层次开放发展贡献顺义力量。


(责任编辑:叶玮)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