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黄晓芸
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绿色低碳、航空航天……这是全世界科技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同时也是正在建设公园城市的成都正在探索和实践的领域。
一场国际论坛让这样的联系更为紧密。11月26日至28日,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在成都举办,国内外嘉宾带来前沿观点的同时,也为成都科技创新提供了一个高端交流展示平台。
人工智能
论坛上,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表示,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应用,能够更好应对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些挑战。
近年来,成都先后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在智慧蓉城建设背景下,成都已产生了诸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滴……”戴口罩人员一次刷脸,就可实现人员“身份+体温+健康码状态”三位一体核验及场所码、行程码上报,人均通行时间仅2秒。这款多码合一的“全能哨兵”以三维人脸数据为核心,目前已在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上岗。
这是成都本土企业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大智胜”)的产品之一。从2013年起,川大智胜就开始了“高速高精度三维测量技术”自主创新和产品化开发,将图形图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三维测量与人脸识别领域,2019年开始示范运用。
川大智胜的三维测量与人脸识别技术还在煤矿场景得以应用。即使在矿工面部有大量煤灰等情况下,仍可进行精确目标识别。这一技术让煤矿环境下的三维目标识别效率提高3倍,目前已在河北、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多省(区、市)的煤矿完成落地。
据介绍,2020年成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约200亿元,2021年达413.9亿元,实现一年翻一番;2022年上半年达309.7亿元,同比增长53.99%。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已基本形成从基础支撑、核心技术到上层应用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形成“1个主要承载地+7个协同发展地+N个带动发展地”的载体支撑格局。
绿色低碳
“我认为有三张‘通往美好未来的门票’,即绿色、可持续和可循环。”论坛开幕式上,未来学家戈尔德·莱昂哈德说。在分论坛“双碳”驱动新型能源创新与发展论坛上,新能源装备技术实践正式启动,旨在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科技创新驱动装备技术升级,以科研实践引领低碳发展路径,以“双碳”项目孵化促进高层次人才培育。
着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也是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点之一。光伏、锂电、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低碳产业,已成为推动成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通威太阳能在成都布局了通威太阳能双流基地、通威太阳能金堂基地、通合新能源项目。其中,双流基地是全球首个产能规模超10GW的高效电池生产基地,2021年已实现了营业额超百亿元;金堂基地是全球光伏行业首个5G应用基地,依托中欧班列物流优势,越来越多的“成都造”电池片走向全球。预计到2023年底,公司电池片产能将超过100GW;2024-2026年,通威太阳能将形成130~150GW产能。
根据《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报告(2021)》,2021年,成都整合构建12个产业生态圈、20个重点产业链;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绿色设计产品4项、绿色工业园区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培育绿色低碳重点产业,光伏、锂电池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全市绿色低碳企业实现主营收入约1900亿元。
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是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上的热点之一,在分论坛世界数字经济论坛上,来自全球数字技术、经济、产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展开讨论。
据介绍,2021年,成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超过了25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3%;57个项目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有2家企业入选全球灯塔工厂;而在数字设施方面,成都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处于全国第一梯队,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八大节点之一。
工业云制造(四川)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解析应用、智能制造三大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以“云制造”为核心内涵,全面助力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司已先后打造了四川省产业园区云平台、乐山五通桥化工产业园区云平台、成都市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等十余个具有区域、行业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了秦川物联网智能工厂等一批部省级智能制造标杆示范项目。目前,该公司以云制造模式为牵引,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打造数字化转型的新技术、新场景、新范式,助力“企业、行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智能制造如何推进世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这是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上发布的2022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之一,关于这一问题,成都也正在探索答案。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密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关键基础工业密封件的生产,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核电、制药、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密控股的数字化转型始于2011年。2018年,公司在采购、设计、生产管理、制造、实验等环节实现了数字化。2019年成立的信息化领导小组,站在科技引领、数据驱动的高度,破除了集团公司不同版块、业务、流程间的数据壁垒,推进了集团数字化转型进程。数字化转型不仅赋予了企业坚韧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了公司由离散型制造模式向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转变,同时,通过搭建密封全生命周期数据平台,赋能密封智能在线监测系统。数字化转型还孕育出了新的业态,实现了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的服务模式创新。
据介绍,成都将力争到2025年,建成500个效率型数字化车间,50家示范型智能工厂;完善成都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争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深入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促进研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平台化协同,推动十万家企业“上云用云”。
无人机应用
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上,关于人工智能、灾害治理、智慧城市等话题的讨论中,“无人机”被专家们频频提及。
在分论坛灾害科学与灾害治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主任付碧宏介绍了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的“天-空-地”一体化检测技术。他介绍说,通过无人机航测、雷达扫描等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较为准确评估灾害造成的损失。
应急、测绘、监控、通信保障……如今,成都出产的无人机正在不同的领域大展身手。
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纵横股份”)是首批成都市工业无人机产业链“链主”企业之一。今年,纵横股份与绵阳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成立“警用无人机联合创新实验室”,推动警用无人机系统专业化能力建设;纵横大鹏CW-15无人机搭载机载激光雷达,在江西省进行了1:500大比例尺测绘作业;在泸定地震救援中,纵横股份派出了一架纵横大鹏CW-40无人机、两架纵横大鹏CW-15无人机,配合应急、通信、电力等部门,开展测绘类、监控类、通信保障类救援工作。
据了解,2021年,成都工业无人机产业实现营业收入超30亿元,整机涵盖从小型到大型的全种类无人机,起飞重量实现从10千克以内到吨位级的全覆盖,形成“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上,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阳把无人机纳入未来世界的想象:“比如说30年50年之后,我们将会打造一个‘大智境’,就是由表及里的以人为中心的人因工程智能的进化,天上有无人机,地上是机器人和无人驾驶汽车,家里面有人形机器人和元宇宙相应的装备。”
这一想象正在变为现实,据了解,纵横股份将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催化下,不断定义并拓展工业无人机的应用场景。
生物医药
医学的发展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医学材料、生物医药是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关注的热点之一。
成都生物医药产业也正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19年,成都印发《关于促进成都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促进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提出打造世界级医药健康产业高地,并明确发展目标,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0亿元。这意味着,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成都重点打造的下一个万亿级产业。
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专注于药物发现领域。DEL(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是药物发现领域的一种核心技术,它相比于其他药物发现技术,拓展了分子空间,筛选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造成的环境污染少。目前,该公司正努力发展成为中国创新药物的“种子库”及新药创制的“新引擎”。
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李进认为,生物医药的进步不仅将使药物治疗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用起来更方便,也扩大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改善生存质量。对于进一步加快生物医药企业发展,李进认为,生物医药企业既要聚焦核心竞争力打造自身优势,也要采用灵活的商业模式寻求抱团发展。
谈及对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建议,在分论坛“科学与产业变革”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涛表示,成都相关产业基础良好,人才优势明显,在科研上,成都可以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加强发力;在产业上,应聚焦重点产业,开展全产业链布局、打通上下游,不断完善、补齐产业链,助推重点产业链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