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经济能否在“风浪”中突围?

2025-02-11 07:34 来源:经济参考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朋)
首页 > 会展滚动 > 正文

会展经济能否在“风浪”中突围?

2025年02月11日 07:34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王宁 宋瑞 天津报道

  海内外会展业精英日前因一场盛会相聚天津,为寒冷的冬日带来了勃勃生机。第二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CEFCO)首次落址天津,搭平台、促合作、谋发展……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会展业人士,为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加油鼓劲、建言献策。

  “会展业连接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国际与国内,是联通各国企业、市场和要素资源的重要桥梁,被誉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国际经贸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说。然而,市场供需变化大、区域发展不均衡、人才供应存在缺口等问题依然存在,阻碍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

  会展业向“新”求变 向“绿”转型

  近年来,会展业已成为各地推动经贸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拥有60多年历史的广交会,是联通中国与世界贸易的桥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进博会,迅速成为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名片;已举办十五届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见证了中国航空航天产业的飞跃发展;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标准)博览会则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新阵地。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中国共举办经贸类展会3844项,总展览面积1.55亿平方米,其中展会数量与2023年基本持平,展会面积同比增长10.1%。

  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我国各地依托会展开展经贸合作和对外交流的缩影,也蕴含着我国会展业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

  ——数字化转型激发个性化需求。中国贸促会展览管理部部长邬胜荣说,2024年,中国的展览业紧紧抓住国家提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机遇,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赋能展览业高质量发展,展览业积极探索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新技术,推动展览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展览业也成为展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成就的一个重要的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成为中国展览业的热点展示内容。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重塑会展设施、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推动会展业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向现代化服务业转变。”任鸿斌说。英富曼会展集团(中国)副总裁张明认为,大数据分析和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可以提升展会效率和体验,帮助参展商和采购商实现精准匹配和个性化服务,这是目前国际会展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国际范”成为对外合作关键因子。邬胜荣介绍,我国举办的重点展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境外参展商比例增长明显。截至2024年底,我国(境内)已有265个展会项目通过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同比增长超过20%;UFI会员单位253家,同比增长约10%。与此同时,出国展览的国内企业数量也有所增长。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贸促会审批通过并实际执行出国展览项目1166项,参展企业超过5万家。

  “通过与中国代理商的合作,2024年大约有1000家中国参展商参加我们的展览,展示了多样化且充满活力的产品。我们期待着今年能够接待2000家甚至更多的中国参展商。”华沙PTAK国际展览中心管理委员会主席托马什·希普瓦说。

  ——绿色可持续能力日益凸显。拥有光伏发电、地源热泵系统、装配式建筑等80多项绿色环保技术的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是绿色智慧建筑的典型代表。“可持续发展已经是各行各业的主流期望。”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主席查克·格鲁扎德表示,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会展业企业都通过加大可再生材料使用、进行碳中和场馆运营等多重方式,不断使自身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国际展览业协会首席执行官柯世祺说,目前全球会展业都在致力于运营净零碳活动,通过成立可持续发展工作组、设立可持续奖项、设立全球会展标准等具体手段,力图实现“零碳排放”。

  高质量发展仍存多道坎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我国会展业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压力,经历了一些起伏,已进入爬坡过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该向何方?

  ——“关税大棒”影响几何?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自由贸易是未来支持全球经济的最佳方式。如果贸易受到限制,对任何人、任何行业都没有好处,对展览业也不利。”来自德国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迈克尔表达了担心。

  英富曼商业发展执行副总裁麦高德说:“对于自由贸易和经济增长真正的威胁就是贸易关税的增加,我们展会组织者非常关注贸易关税的政策。”

  ——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能否有效衔接?各地方政府积极引导支持以市场化方式举办各类专业展会、消费展会等会展活动,大力推动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行业主体通过市场化方式举办各类展会。以天津为例,2024年,政府主办的会展、论坛仅剩两个。

  因此,有业内人士担忧,以市场化方式为主体的办展模式能否保证会展质量,满足企业和群众需求?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展览二部副总经理宋明春说,已有一些大型会展的主办方为压缩成本,前往二三线城市办展,因此造成了展会水平和国际化程度下降。

  ——会展市场区域性差异能否弥合?《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东部地区举办经贸类展会项目最多,共2586项,占国内经贸类展会总数的67.3%;中西部地区经贸类展会数量分别为556项和549项。东部地区平均每场经贸类展会面积也大幅领先。

  不仅如此,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会展经济南北差距也较大,北方会展市场活力不足,投入产出比低,令很多企业望而却步。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章学强算了一笔账,公司年营业额超13亿元,公司共有500多人,人均产值达200多万元,但其中北方地区的人均产值仅为几十万元,如此低的投入产出比令企业不得不谨慎考虑在北方地区的展会投入。

  ——会展专业人才能否充足供应?“一个成熟的会展中心城市,至少要有1000人以上的会展专业人才。”广东鸿威国际会展集团董事长王照云说,他们需要熟悉全球市场,能够跨文化交流,同时拥有市场分析、营销策划、项目管理、团队协作和危机应对等多方面能力,很多是学校课本里面没有的。然而,这类人才较为欠缺。

  以天津为例,仅南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少数高校开设了会展专业,每年本科毕业生约150人,其中天津商业大学占80人左右。天津商业大学会展系主任赵志培说,每年会展专业80名毕业生中,留在天津从事会展行业的人并不多,与天津建设北方会展之都所需要的人才要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因地制宜推进展产城融合发展

  专家表示,从全球范围看,会展经济正处于蓬勃向上的发展阶段,我国需紧抓行业转型机遇,积极融入国际竞争与产业合作,因地制宜培育一批独具特色的会展中心城市。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与资源导入,提升国际吸引力。业内人士认为,举办重大国际性会展活动,是一座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天津振威国际会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直属总部总经理张霞说,国际化元素是吸引企业参展、嘉宾光顾的重要因素,建议地方政府通过直接补贴以外的资源导入、对接等方式支持会展业发展,加强国际国内交流,提升会展业的国际化水平。天拓国际展览集团总经理王丙广认为,许多地方展会不仅需要“国际”字样,更需要国际企业和嘉宾的比例和质量。

  二是实施差异化品牌培育,推动展产城融合发展。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曲维玺认为,展产城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关键是做好“会展+”文章,形成会展、文旅、产业、金融等综合生态。“每一个会展城市要培育当地特色品牌展会,借鉴广州广交会、成都糖酒会等成功经验,在绿色会展等领域取得突破。”张霞说,要发挥投融资机构和商协会力量,把“流商”变“留商”,促进展产城融合发展。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负责人刘洪艳建议,会展中心城市应探索构建“一链一展一平台”的展产深度融合共生模式,有助于汇聚全球高端产业资源,形成吸引外资、畅通外贸的国际新高地。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庆新认为,人才是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建议高校、职业培训机构围绕国际会展业发展需要,针对性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赵志培建议,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平台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产教融合共同体。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IAEE)主席查克·格鲁扎德认为,“我们要更好地关注技能提升以及再培训,还要关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一些新技术,持续推进会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刘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