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 熊子恒
薄如蝉翼的柔性太阳翼,为卫星和空间站供给稳定电能;尺寸袖珍的微纳机器人,可钻血管进行病症治疗;动作敏捷的“钢铁侠”拳手,献上精彩的拳击赛……在今年的高交会上,5000余项新技术、新成果集中展示,吸引全球业界目光投向深圳、投向中国。
从小小的“荔枝节”,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科技第一展”,高交会不仅是全球科创力量汇聚与高水平创新资源对接的大平台,更是深圳、大湾区以及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引领全球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风向,推动高水平“走出去”、高质量“引进来”。
数据会说话:本届高交会吸引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观众,3天累计入场突破45万人次,同比增长13%;举办重大活动200余场,共促 1023项供需对接和投融资项目签约,意向成交与投融资金额突破1700亿元。
可以看到,高交会不止是科技成果展览展示的平台,还是创新成果产业转化的桥梁,更是科技企业走向世界的窗口。依托深圳这座“创新之城”,高交会将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为深圳、大湾区乃至全国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更多创新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汇聚创新力
打造科技成果展示大舞台
11月14日至16日,第27届高交会这个一年一度的大展,汇聚全球前沿科技,将今年的创新热度推向高潮。
“中国科技第一展”的实力体现在集体亮相的“硬科技”项目。40多家央国企带来的“大国重器”尤为吸睛:“深圳星”亚太6D卫星见证太空探索的中国力量,华龙一号彰显能源领域的自主创新,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勾勒低空经济的发展蓝图,每一项成果无不彰显着中国创新的硬核实力。
本届展会上,90%以上实物展品为“高、精、尖”技术与产品,超20%是首发、首展展品。“冬暖夏凉”的智能温控薄膜、艾滋病治疗性核酸疫苗、多模态内容生成智能体……涉及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成果,让观众亲身感受到科技改变生活的强大力量。
对比全球知名展会,高交会的“包容性吸引力”独树一帜。德国法兰克福的高科技展会以欧美企业为主导,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国际消费电子展聚焦消费电子行业,高交会则实现了“全球覆盖、多元参与”——既有德国、美国的顶尖企业,也有巴西、泰国的新兴科技力量;既展示航天、半导体等高端技术,也关注农业科技、民生设备等实用领域。这种“普惠性创新”的定位,让高交会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连接器”,而深圳作为“全球创新枢纽”,则为这种连接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
当前热门的科技产品,在高交会上展示出快速迭代的趋势。今年以来,具身智能技术快速演进。在本届高交会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机器人企业秀出看家本领,中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再次令世人眼前一亮。
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展馆,观众仿佛身处未来感十足的“赛博世界”。戴盟机器人首发新一代视触觉传感器,让灵巧手更精细,在水底触觉识别贝壳表面的精细纹理;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带来的桥梁检测机器人,能顺着钢索向上攀爬,进入变电站、配电站承担高危工作;启迪知行的智能巡逻机器狗,如今是深圳北站的“新警力”,能引导旅客、宣传反诈,还能自主巡逻。
立足深圳,高交会是中国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升的生动缩影,它不断吸引更多创新资源、集聚更多创新力量,为今年“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共创未来”的办展主题写下精彩篇章,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注入新活力
锻造交易与成果转化重要纽带
除了聚焦高新技术和科创前沿,本届高交会将实效性和促交易放在突出位置。
为技术落地广开路径。“成果转化率低”是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大痛点,许多前沿技术因找不到适配的市场需求或是缺乏精准的合作对象,只能停留在实验室。本届高交会推出“国际采购商占比10%、省内采购商占比 30%、省外采购商占比60%”的“136”计划,以“需求侧精准画像”破解这一难题。
从最终成果来看,英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1036个采购团到场洽谈,为中国高新技术打开了“全球销路”。同时,国内采购商也驱动着技术流动,让成果在全国大市场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实现了“哪里有需求,技术就流向哪里”。
为企业对接资本桥梁。处于成长期的科创企业,往往面临“研发投入大、盈利周期长”的资金压力。本届高交会吸引摩根大通、高盛集团、红杉资本、贝恩资本、IDG资本等3000多家国内外投资机构参与,就是为科创企业与金融资本搭建了高效对接的桥梁,让更多“创新想法”快速转化为“商业价值”。
高交会加强市场、资本与技术对接的价值,有交易数据作为佐证——1023项现场签约、超1700亿元意向成交与投融资金额,现场点燃合作交易热。每一项签约的背后,是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双向奔赴。
为产学研链条穿针引线。从实验室走出的创新成果,既体现了我国基础研究的深厚积淀,也通过高交会的平台链接产业资源,加速从“科研样品”向“产业产品”的转化。
在高交会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等30余所高校与科研院所,带来了一批面向未来的前沿成果:PicoRio处理器芯片推动算力突破,多维单分子动态成像平台助力生命科学研究,国内首款高通量智能多肽合成仪为医药研发降本增效;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展示的“成果超市”内,高端医疗器械、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制造等125项成果被制作成专属卡片摆上货架,手机扫码即可获得这些新兴项目的全部信息,实现了“科技看得见、成果可触摸、合作有路径”。
“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展示,不仅让高交会成为检验科研实力的试金石,更构建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态圈,让创新活力持续涌动。
增强吸引力
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窗口
“高交会是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展会。”俄罗斯驻华商务代表处首席专家苏哈诺夫的评价,道出了全球科创界对高交会的共识。
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国际采购商占比10%,英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1036个采购团到场洽谈,这些数据证明,高交会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坐标”。
“一带一路”的科技纽带,让吸引力有了广阔格局。高交会设立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专区,成为共建国家技术交流的桥梁。
吉尔吉斯斯坦展商带来的KANI TTS多语种人工智能模型,与深圳智能硬件企业深入洽谈,计划将技术嵌入智能音箱、机器人等产品;巴基斯坦企业关注的电动汽车供电设备,与比亚迪、南方电网形成技术互补,“或许能和他们建立合作”。
这种“技术互补、市场共享”的合作模式,让高交会超越了单纯的“展会交流”,成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科技载体——“深圳星”亚太6D卫星已为东南亚国家提供通信服务,高交会上的新能源和储能项目与80余个国际采购团深度对接,中国科创正通过这个平台惠及全球。
国际人才的主动奔赴,诠释着吸引力的深层内涵。布基纳法索留学生卡博雷·哈基姆带着创业项目参展,3天内收集了一厚摞企业资料,与几家AI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巴基斯坦的默罕默德·法希姆在医疗设备展区流连忘返,体验的3款AI检测设备让他看到了合作机遇。这些国际人才的选择,背后是深圳“创新友好型”环境的支撑——完善的产业链、充足的资本支持、开放的政策体系,让高交会成为“全球创新者的舞台”。
国际合作模式的创新,更让吸引力持续升级。本届高交会形成了“技术标准共建—产业链整合—市场协同开发”的新型合作范式,中俄在多个领域的15个互补项目突破了传统“产品出口”的模式,实现了“创新共同体”的构建。这种深度合作,正是中国科创“开放包容”发展理念的体现——高交会不再是“中国技术的秀场”,而是“全球创新的赛场”,在这里,各国企业既能分享中国市场的机遇,也能共同开拓全球市场的空间。
虽然3天的展会已落幕,但科创的浪潮永不平息。从深圳的“创新基因”到大湾区的“协同优势”,再到中国的“开放格局”,第27届高交会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科创发展图景。当实验室的火花照进高交会的展台,人形机器人的舞步融入全球合作的旋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科技盛宴,更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底气与担当,向世界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