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当地时间11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节能中心和中国循环经济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碳达峰碳中和之路”边会在巴西贝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0次缔约方大会(COP30)中国角成功举办。

参会嘉宾合影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
李高指出,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挑战,事关人类未来和各国发展。“十四五”期间,中国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转型加快,节能降碳稳步推进,循环经济助力,森林碳汇能力显著提升,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提出将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巴西财政部副部长雷斯
雷斯表示,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参与方,巴西高度认可中国在绿色转型领域的实践成果。她指出,中国在新能源技术创新、循环经济发展等领域的突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借鉴。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
刘振民指出,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预计“十四五”期间对中国碳减排的综合贡献率将达30%。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生产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有机统一。他强调,要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秉持多边主义,坚持务实合作,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行稳致远。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司长王善成
王善成介绍,五年来,中国构建了系统完备的碳减排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省级政府普遍出台了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已培育6400多家绿色工厂和490余个绿色工业园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领跑全球;建成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部发电装机比重接近60%,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提前6年多完成2030年目标;作为最大清洁技术出口国,提供了全球70%的风电设备和80%的光伏组件,推动风光发电成本大幅下降,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文图拉·席尔瓦
文图拉·席尔瓦表示,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积极行动与显著成效,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关键动力。期待中国进一步分享绿色转型经验,通过政策对话、项目合作等方式,带动更多国家参与全球气候行动,共同推动《巴黎协定》目标落地见效。

国家节能中心主任刘琼
刘琼在“中国节能降碳典型案例分享”主旨演讲环节,介绍了中国“十四五”节能降碳政策、重点行业、地方和企业的经验做法。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
朱黎阳介绍,过去五年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政策推进、技术创新、实施行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国家层面,当前已构建以“1+N”为核心的政策框架;地方层面,试点示范与全域推进协同发力;园区层面,零碳园区建设进入新阶段;企业层面,创新驱动引领作用凸显。这些成果既彰显了国家决心,也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国家行动:制度创新+能源转型,筑牢双碳根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气候司气候减缓主任雷红鹏
雷红鹏表示,中国构建的“1+N”双碳政策体系为目标实现提供坚实支撑,非化石能源高速发展、产业结构持续绿色升级。他认为中国在扩大全球可再生能源应用中起到关键作用,中国积极推动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国际合作,“中国能源转型项目”等案例成效显著。

国际能源署以人为本清洁能源转型委员会资深专家简・科恩
简·科恩表示,中国在提升气候行动目标方面具备全球领先的减排潜力,预计中国碳排放峰值可能早于2030年的承诺时间,其绿色转型经验能为全球其他国家提供宝贵参考。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毅
王毅表示,循环经济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全球范围内,靠循环经济推动绿色增长和实现气候目标已成为共识;在“双碳”约束下,通过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安全、高效循环利用和减少碳排放,是一大重要挑战。他建议,应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统筹编纂和修订《生态环境法典》《循环经济促进法》,考虑去掉“促进”所需要的制度安排,包括构建“再生资源产品”的分类体系;探索城镇智能循环经济试点及其商业模式,推动建立绿色可持续消费模式;建立碳减排统计核算体系、标准规范与认证监管框架,夯实基础数据、科学目标和基本制度。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
吕文斌表示,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中国新能源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约14.1亿千瓦,已超过煤电装机规模。2012年以来,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幅超26%,相当于少排二氧化碳约30亿吨。未来,“十五五”期间将重点打造100个左右国家级零碳园区,中长期将构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预计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30%,2060年达80%以上,为碳中和提供坚实支撑。

世界经济论坛执行委员会委员杰克・赫德
杰克・赫德表示,中国在全球农产品价值链绿色转型中发挥了引领作用,中国不仅推动自身农产品价值链向绿色化升级,更带动了整个相关产业链条的绿色转型,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与气候治理提供了实践借鉴。
地方层面:项目落地+跨境协作,赋能低碳发展

吉林省发展改革委环资处处长姜军
姜军表示,要大力推动吉林省风光发电项目落地,积极发展冰雪经济,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和完善地方层面应对气候变化新举措。

巴西帕拉州财政和国库厅,税务审计员、前巴西税收激励国务秘书里卡多·莱唐
里卡多・莱唐认为中巴绿色经济合作兼具环境紧迫性与经济机遇,两国自然资源丰富,协同推进的可持续政策与项目既能惠及双方,也能助力全球应对环境危机。
园区实践:技术协同+全链循环,打造零碳样板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ESG管理部总监徐晓宇
徐晓宇表示,格林美提出的“柔性出海”战略,以“科技+文化”为核心,在印尼通过技术赋能、产业共建与文化融合,推动双方绿色产业链合作与共赢,助推长期可持续发展。当前格林美在绿色技术出海、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及建设零碳园区方面已经取得充足的实践经验。

德国能源署执行署长克里斯蒂娜・哈弗坎普
克里斯蒂娜・哈弗坎普表示,中德同为可再生能源大国,中国近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不仅推动自身能源转型,还可与德国在电网数字化、智能电网建设等领域深化合作,为全球能源转型助力。
企业担当:技术驱动+全球合作,践行绿色转型

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深圳绿电绿证服务中心主任成坤
成坤表示,电力行业是碳减排的关键领域,深圳供电局以“绿电供应+低碳服务”为核心推动转型。他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完善绿电绿证一体化服务,推动分布式光伏、储能项目与园区用电需求对接,助力更多行业实现低碳转型,为电力行业绿色发展提供“深圳样本”。

京东集团副总裁王颖
王颖介绍,“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通过物联网传感器与AI算法,实现从“能耗中心”到“低碳标杆”的转变,达成园区级“碳中和”;依托自研数字车队管理平台与智能算法优化运输路径,创新“公转铁”多式联运降碳;自研“京碳惠”平台服务全球超1000个品牌,将排放转化为数据资产以精准识别减排潜力;全球合作中,开放“高效逆向物流”方案,既为商家降本,又通过资源再利用契合本地循环经济目标。

能源基金会国际合作执行主任张慧勇
张慧勇介绍,全球碳中和趋势为企业绿色转型带来多重机遇,但也面临技术、资金等挑战,部分中小企业存在技术储备不足、转型成本高的问题。他表示,当前绿色技术迭代加速,新能源、循环经济等领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企业若能提前布局,可培育新的增长动能。

武汉光谷蓝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熊建
熊建表示,公司立足中国国情与城乡实际,创立成熟生物质锅炉清洁燃烧技术与设备体系,建成农林废弃物收-储-运-加工-清洁供热利用全产业链条,突破传统技术瓶颈研发专用锅炉,热效率高达91%,实现超低排放。已建成10余个供热项目及配套体系,覆盖多省高新区和产业园,形成可复制模式,达产后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46万吨,助推“双碳”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解决路径。

北京转转精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大区总经理姜明
姜明表示,转转以“上门回收”践行循环经济,截至目前,已实现碳减排518.5万吨、节能7136吉瓦时,还创造了数千个绿色就业岗位。今年转转深化跨境合作,推进与迪拜机场自贸区的跨境循环经济枢纽建设,让中国二手循环模式走向全球。

北京易点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首席市场官王路遥
王路遥表示,以“按需租赁、循环复用”模式,为中小企业减少95%以上一次性支出,累计碳减排254485吨,每年减少电子垃圾超800吨,等效植树约1390万棵。未来易点云将推动办公IT循环标准国际互认,让设备循环成为企业绿色转型的高效路径。
圆桌会议环节,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徐华清、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孙峙峰、隆基绿能拉丁美洲公用事业部市场与可持续发展经理乔纳森・本迪克斯・科伦博、北京节能环保中心高海鹏、斯坦福大学杜尔可持续发展学院自然资本项目研究员、高级科学家朱梦曳等六位嘉宾各自围绕双碳目标落地的创新与转型路径、建筑领域低碳实践、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南南绿色合作路径以及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实践进行了分享。

圆桌会议
本次边会从国家、地方、园区、企业等角度全方位、立体式介绍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五年来的积极进展和成效,向国际社会表达了中国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坚定决心与务实行动,并通过与国际机构的对话交流,凝聚合作共识,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图片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授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