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
——中国对促进全球共同繁荣作出卓越贡献
【扩大开放·不断向前】
在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一直秉持“独行快,众行远”的信念,在保持本国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为周边国家及世界各国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在合作项目中坚持正确义利观,为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持续作出贡献。4月24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在该机构2019年年度报告中倡议,在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之际,各国、各组织和各国人民应团结一致,促进全球共同繁荣。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性挑战,中国将继续努力超越不确定性,为全球所有人的利益共同努力。
持续向好发展,为全球经济稳定提供强大推动力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居世界第一,是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及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场,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下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中国的辽阔幅员和人口基数本身就是全球市场巨大的载体,同时也是巨大的消费主体。”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程大为表示,今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工作收官之年,这样大的人口基数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自主完成全面脱贫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的减贫成就也帮助国际社会成功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将极端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具体目标。
据IMF预测,中国将是今年唯一一个能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徐秀军认为,此次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横向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引领作用更强了。“这反映出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在开放的世界市场中,中国创造出的新需求在进一步开放的政策中势必向其他国家外溢,为世界各国提供新机遇。”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倪建军表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未来的清晰发展路径,这样全天候、全时域的经济增长模式能抵御外部突发事件和极端情况。因此,在全球经济深陷疫情影响的背景下,中国能做到巩固自身基础,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从而为其他国家提供新的机遇。“中国自身健康、稳定、畅通的发展是与其他国家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也为别国增添了信心和动力。”
发展红利惠及各国人民,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再平衡
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在融入世界中获得发展,又以扩大开放反哺世界。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82个,累计投资300多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30多万个就业岗位。世界银行研究组的量化贸易模型结果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将使“发展中的东亚及太平洋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加2.6%至3.9%。
“现在出现了逆全球化的声音,实际主要是没处理好贫穷国家和富裕国家之间的矛盾。”在程大为看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需要“杠杆”撬动,从而达到平衡关系。“一带一路”起到了全球经济稳定的“平衡器”作用,是可以助推逆全球化走向全球化的机制。
徐秀军认为,疫情之后全球贸易投资都大幅度下滑,而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贸易都在逆势增长,这反映了这一平台强大的生命力。“‘一带一路’主要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等为各国经济长期增长奠定基础的领域,这些领域惠及各国民生,是全球刚性需求,目前全球在这方面投入缺口非常大,因此与其他产业相比受到短期冲击的影响较小。特别是全球经济低谷时期,这反映中国为世界经济作出贡献的制度设计走在了前面。”
倪建军表示,进博会是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即将开幕的服贸会是全球首个服务贸易领域综合性展会,都是中国首创。“中国是创新理念的推动者,既结合自身优势,注重内部市场循环,又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共享发展的平台。”
“‘一带一路’使很多内陆国家、全球化边缘国家更深入地融入全球化,进博会让国外厂商更方便地开拓中国市场,分享中国发展红利。”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亚研究所副研究员白联磊认为,中国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稳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增强了世界各国共克时艰的信心。
战疫中倡导国际合作,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17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决议首次载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共识。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中国向世界的庄严承诺。
程大为表示,此次疫情再次证明,各国越有全球化的能力,就越能为本土化服务。“共同体也会促进多元性和包容性,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疫情的冲击不仅在健康卫生领域,对经济领域全球产业链、物流链、价值链、服务链的冲击都非常大。”徐秀军认为,疫情背景下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明中国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内部的环境已经成为世界环境的重要部分,中国的经济发展及政策外溢的作用也非常强,能和世界其他经济体产生联动,与世界的联系越发紧密。
白联磊认为,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将更加依赖中国投资、中国技术和中国产品。“我们要顺势而上,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本报记者 蔺紫鸥)
(责任编辑: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