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即将迎来尾声。回望这不平凡的一年,“云展览”是文化生活中一个新兴的关键词。从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线上展览、博物馆直播掀起热潮;到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关注“云展览”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乃至今年下半年举办的博物馆大展中,“云导览”“云课程”“云互动”也为展览增色不少。《中国日报》日前梳理了今年文博界十大新闻事件,其中一条便是《全国兴起“云上博物馆”》。“云展览”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互联网+文博”能让观众更广泛、更便捷地走近文明现场,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云看展”丰富文化生活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博物馆里过大年”的文化风尚。为了满足公众文化需求,全国各地博物馆纷纷推出线上展览、网络课程、互动小程序等,为大家带来丰富多彩的体验。
故宫博物院发布《“云游”故宫指南》,涵盖“全景故宫”“V故宫”“数字文物库”“故宫名画记”“数字多宝阁”“故宫展览APP”等多款应用,让观众在家也能逛故宫、看展览、赏文物、学历史。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国博邀您云看展”“国博珍藏连连看”“国博珍藏云欣赏”等专栏,包含近50个展览专题页、30余个展览的虚拟展厅、近30个专家解读视频、20余个展览宣传片等。上海博物馆基于“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进行再创作,打造精品网络展览。“丹青宝筏”网络展览包括观看、探索、创作三部分,除了欣赏书画作品外,观众还可以随着董其昌的宝船云游四方,了解他的旅行与创作轨迹,并能参与互动游戏,像董其昌一样绘制一幅自己的画作。
各大互联网平台相继举办“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吸引了全国几十家文博机构参与。拥有1388年历史的布达拉宫首次进行网络直播,开放了极少对外展示的馆藏珍品,一小时内观看人数就超过百万。西安碑林博物馆讲解员白雪松依靠国宝脱口秀“圈粉”无数,被网友称为“文博界李佳琦”“西安窦文涛”。故宫博物院通过多个网络平台直播展示故宫春景,直播的时间安排让大家可以看到开馆前和闭馆后的故宫景致,仅在抖音平台就吸引了近千万网友观看。
据不完全统计,闭馆防疫期间,全国各地博物馆共推出2000余个在线展览项目和云教育活动,访问量突破50亿次。而2019年全国博物馆线下接待观众的数量为12.27亿人次。
线上展览具有独特优势
“‘云展览’的创新是近年智慧博物馆建设成果的一次‘大阅兵’,是博物馆多渠道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方式,也是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趋势之一。”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黄洋说,今年的疫情让“云展览”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力,也让文博界得以重新思考博物馆的使命和价值。在博物馆恢复开放后,“云展览”并没有“退潮”,而是成为博物馆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今年2月起,我们与广东省文旅厅合作推出‘云游博物馆’系列直播节目,取得良好反响。这个节目一直做了下来,主题从‘疫情防控’拓展到‘革命文化’‘博物馆之城建设’‘大湾区文脉传承’等,至今已播出20期,全网点击量累计破千万。”南方日报文体新闻部新媒体工作室副主任、“云游博物馆”项目负责人毕嘉琪介绍。
毕嘉琪告诉记者,为了提升用户黏性,项目组不断探索创新。在第二季“革命文化”主题直播中,邀请中小学生担任主播,吸引了学校师生和家长群体的热烈关注和转发,让青少年成为优秀岭南文化的传播者。第四季节目与酷狗平台合作,在粤剧艺术博物馆演绎了古风原创歌曲《风伴广州港》,并与酷狗联袂推出“岭南声音”歌单,精选35首体现岭南文化的粤剧粤曲及国潮音乐,让博物馆直播更具地域特色和文化韵味。
“线上展览没有人潮的拥挤,可以一个人凝神欣赏展品,有的能比现场观展更加贴近,能看清展品的细节,甚至可以360度观看。”华南理工大学大一学生徐可欣对记者说。作为一名文博爱好者,徐可欣喜爱现场观展的沉浸感,但也认为“云看展”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不久前,她在抖音上观看了一场南京明孝陵博物馆的直播。“我以前去过明孝陵,这次直播看到了一些之前没留意的地方,讲解员直播讲述背后的故事,挺有意思的。”徐可欣说,以后会多关注博物馆直播,作为实地参观的补充,了解更多历史文化知识。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宫博物院“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备受瞩目。在午门举办的实体展览已经落幕,而在故宫博物院官网、“故宫展览”APP上,网友还可以随时欣赏展览全貌。不少网友留言点赞:“在APP上看360度全景,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线上的展览可以足不出户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弥足珍贵的国宝”“把这个展览APP分享给国外的亲戚,疫情原因他们无法回国,这个APP让他们也能看到这么珍贵的展览,实在很好”。在“数字故宫”小程序中,“丹宸永固”展还有更生动有趣的打开方式。网友可以“点亮”太和殿、坤宁宫、符望阁等9处代表性建筑,进入“沉浸剧场”,探寻“宫殿往事”。
“互联网+文博”潜力无限
“运用数字技术展示文化遗产是一种国际潮流。如果展览设计巧妙,文化内涵丰富,可能会收到实体展无法达到的效果。”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系主任文铮对记者说。今年欧洲由于疫情影响,一些筹备已久的大展只能改成线上展示。“这些线上展览不是简单地呈现展品,而是深入挖掘展品的文化价值,通过多媒体技术传达出丰富而立体的信息。比如观众可以任意放大想要观察的细节,还可以通过链接了解与展品有关的背景知识,甚至可以与相关专家进行线上交流。”文铮说。
“‘云展览’对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体展览囿于展示空间有限,而互联网能把展厅里难以充分展示的信息全都呈现出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黄洋指出,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研究和丰富的内容支撑,线上展览可能会沦为单调的图文展,这种展览必然吸引不了观众。
文铮和黄洋都认为,国内的“云展览”在技术上已经达到先进水平,但在互动性方面还有待提升。“线上展览关键在于交互体验。国外有些博物馆的线上展览,可以让观众自己挑选展品、设计展线,并能分享出去。”黄洋说,这在技术上不难实现,但需要博物馆转变思维,真正让观众参与到展览中。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的提案建议多部委协同合作,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刘玉珠表示,“后疫情”阶段,国家文物局将继续加大“云展览”推进力度,使“云展览”成为一种观展新常态。
“‘云展览’有助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覆盖不能到场的观众。”黄洋认为,未来文博系统将着力打造“云展览”聚合性平台,整合各个博物馆的数字资源,方便公众观展。
毕嘉琪告诉记者,南方+客户端已经搭建了“在+看展”云平台,汇聚直播导览、VR展馆、视频节目、展览资讯于一体。“‘互联网+文博’是大势所趋,我们会积极运用5G、VR、AI等前沿技术进行创新,丰富云平台的功能,策划新产品,努力突出特色、增强互动。”
文铮认为,“云展览”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大有可为。“国家规定的不可出境文物,可以通过数字化方式呈现给海外观众。”文铮说,“我们的‘云展览’不仅是服务国内观众,还要做好国际传播。可以借鉴意大利等国家在文化遗产推介方面的经验,调动多种资源,以文物和艺术品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其文化内涵,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