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展滚动 > 正文

一座博物馆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2022年08月01日 07:08   来源:成都商报   

  ■ 都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客厅”,它浓缩了城市的文明史,点亮了这座城市历史长河中的一盏盏路灯。

  ■ 在成都,位于城市最中心天府广场西侧的成都博物馆,就是这样一座成都人的“灵魂客厅”。它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提供了追根溯源的讯息,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它为远道而来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对外的窗口,让他们以最为本源的方式了解这座城市;它也与周围的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美术馆、四川省科技馆等文化场所群一起,共同成为了这座城市最温和的部分……

  1

  “金镶玉”包裹下的城市文明记忆

  时间要回到2016年的9月15日,这一天,历时六年修建而成的成都博物馆新馆终于正式对公众开放,创建于1958年的这座城市博物馆也在几经选址之后,在寸土寸金的天府广场西侧小河街1号,有了属于它的新家。

  站在天府广场上望过去,阳光照射下的新馆有一种独特的“金镶玉”立体墙面效果。这座由无数三角形拼接而成,造型时尚、独特的博物馆,曾获得“第十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等27项大奖。它简洁大气的造型,取意于古蜀文明对西山的崇拜,玻璃幕墙和金属(铜网和铜板)的组成,则蕴含了古蜀文明对玉和黄金的文化崇拜。

  细心的游客则会发现,在成都博物馆建筑中间有一大块空间,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看到伫立在后面的清真寺。这座建于16世纪的著名的皇城清真寺,代表着这座城市的一段历史,如今它与博物馆主入口、天府广场一起,成为了一个具有城市尺度的画框,同时也显示出了成都这座城市各种文化的和谐共生。

  巧合的是,就在新馆的建设过程中,一件件“镇城之宝”也在附近出土:巍巍大汉碑、镇水石犀等,在体育中心南侧发现摩诃池遗迹以及从汉代到明代不同时期的重要遗存……与城市历史融为一体的特殊位置,决定了成博的追求。

  如今,在它辉煌的外观下,包裹着近20万件承载着城市记忆的文物精品,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迄民国时期。4500年的城市文脉,经由这座高标准高品质的文化建筑,实现了古今延续的历史对话。

  2

  文明互鉴、古今融合的展示平台

  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对成都博物馆的印象很深刻。他记得2016年作为成博开馆展的“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在手机上刷屏的盛况,在实际开放时间不足两个月的情况下,参观总人数超63万人次,仅国庆假期七天时间,便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21万余人次,日均客流量超过3万人次,最高单日逾3.4万人次,创下了国内同类展览的新纪录。

  作为成都博物馆的常设展览,“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通过丰富的展示手段全方位、多角度记录了成都4500年城市文明史盛衰交替,起伏跌宕的灿烂与辉煌。穿梭其间,人们所能触摸到的不只是成都的过去,同时也带来关于这座城市现实与未来的思考与启迪,感受属于成都的开放、包容与创新并举的城市性格。

  除了萃藏锦官城4500年文明的耀目光华,成都博物馆还不断以新的洞见与姿态刷新着我们对城市历史,乃至世界文明的认知,自开馆以来,定期推出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各种高品质临展、特展:

  试运行阶段的“倥偬的乡愁·张大千艺术特展”引发观展热潮,让50万观众走进成博;

  “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全方位展现敦煌艺术和作为天府之国的四川在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繁荣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敦煌洞窟和壁画的亮相,让超百万观众人次感受大漠的千年大美……

  自2020年始,成博通过梳理自身展览体系,初步构建以“辉煌成都”“多彩文明”“艺术典藏”为主题的三大系列展览季,以期形成文明互鉴、古今融合的文博展示平台。

  “我们力图通过展览资源向小馆输出的形式增强文化辐射力;通过向国际输出,实现天府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建立城市文化自信;通过向城市空间输出,与商业体进行合作,打破文化与城市生活壁垒,带动城市文化的发展。”成都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3

  好的博物馆要让文物“活”起来

  每到周末夜晚,成博就化身为孩子们的“乐园”,一批又一批小朋友在这里看展览、做手工、听讲座,进行互动实践、趣味展演、欢乐游戏。这是成博自2019年秋季推出的全国首个集研学、体验为一体的“周末儿童博物馆”。据统计,迄今已推出专题活动600余项、2000余场,惠及10万余组亲子家庭、20万余人次。

  进入成都博物馆官网,部分展览实现了VR虚拟化设置,部分藏品进行了数字化转换,走进馆内,还能看到透明导电玻璃屏,在展厅中设置“三星堆与金沙环幕投影”“茶馆人生幻影成像”“千年东华”等虚拟科技展项,在官网设置虚拟漫游、数字3000年等项目,完成“云游天府文博”智慧大运建设,让互动体验做到了在疫情防控期间“闭馆不闭展”。

  此外,近年来,文化创意逐步融入文化事业的主旋律。成博作为成都的文化客厅,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探索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吸引和整合社会力量助力文创产品开发,成博已推出石犀系列、璀璨皮影系列、BOBOPANDA系列等常设展文创产品千余款,同时配合临展设计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力图将藏品元素投注于日常生活用品中,让观众在观展的同时,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

  正如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所说,一个好的博物馆并不限于宏大的场地,或大量的藏品,更要看它能否深入挖掘出馆藏品的文化价值,让其真正“活”起来。

  4

  博物馆与城市共生

  “成都这座城市就是一个大博物馆。”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原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司长,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认为,成都,是一座3000年城址不迁,2500年城名不改的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

  “博物馆扮靓城市,城市也为博物馆注入活力。”段勇认为,作为最受关注和欢迎的公共文化机构之一,博物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作为博物馆存在的重要价值体现,城市与人们的关注和支持也使博物馆能够大有作为。“博物馆与城市共同成长,博物馆不仅记录保存城市文化,而且参与塑造城市文化。对于城市文化,博物馆不仅是见证者,而且是参与者,有可能还是引领者。”在段勇看来,一座或一群博物馆改变一个城市,国内外都有这样的实例,成都也一样。

  段勇的观点与单霁翔不谋而合,在单霁翔看来,成都的博物馆能有今天的规模和人气,离不开成都人爱享受文化这一特征。从地理环境而言,成都辐射西南,对西北影响也很大,不管是定居还是路过,这都是一座人们常来常往的城市,对文化的需求比较旺盛,所以在文旅融合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市文广旅局博物馆处相关负责人则认为,成都文博事业近年来成绩的取得,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经验: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为博物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4600年的深厚历史,3000年城址不迁,2500年城名不改,为丰富博物馆内容建设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文化内涵;数代博物馆人的智慧和奉献,为博物馆服务社会提供了切实保证;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是博物馆发展的根本保证。

  “博物馆之城”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成为“博物馆之城”的原因也不止一个,但成都博物馆以及遍布于这座城市大大小小的文博艺术机构,对于成都城市文明的赋能,与成都城市发展的和谐共生,或许正是对于“博物馆之城何以是成都”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曾琦


(责任编辑:欧云海)

分享到:
35.1K

一座博物馆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2022-08-01 07:08 来源:成都商报
查看余下全文